第五則
原典
為月憂云,為書憂蠹(1),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原評
余淡心曰:洵(2)如君言,亦安有樂時耶!
孫松坪曰:所謂“君子有終身之憂”者耶!
黃交三曰:“為才子、佳人憂命薄”一語,真令人淚濕青衫。
張竹坡曰:第四憂,恐命薄者消受不起。
江含徵曰:我讀此書時,不免為蟹憂霧。
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為自己憂蟹耳。
尤悔庵曰:杞人憂天,嫠婦憂國,無乃類是。
注釋
(1)蠹:蛀蟲。
(2)洵:誠然,實在?!对姟む嶏L·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编嵭{:“洵,信也。”
譯文
為明月會被云遮蔽住憂慮,為書會被蛀蟲蛀蝕憂慮,為花會被風雨摧殘憂慮,為才子佳人命運不好憂慮,這樣的人真是菩薩心腸。
評析
《文心雕龍》謂“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從根本上說人的“七情六欲”并不是客觀的存在,它們總是表現(xiàn)在一定的客觀事物上。人們看到月為云遮、書為蟲蠹、花為風雨所摧、才子佳人命運不濟,便心生愛憐,為之喜怒,是因為人面對這些外在的事物時并不只是做純粹物理的觀察,而是帶著情感,把自己情感的影子投射在了它們身上,是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在體味,就仿佛自己變成了令人心生憐意的對象,變成了為云所遮的月,為蟲所蠹的書,為風雨所摧的花,為命運捉弄的才子佳人,這也就是我通常所說的“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必須具有一顆“菩薩心腸”才能有這樣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