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侍衛(wèi)近身靠的是智慧
入侍為侍衛(wèi)——向權(quán)臣邁進的第一步
和珅考試不中,本來準備繼續(xù)讀書,以求在科舉的考場上光宗耀祖,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此時,他的岳祖父英廉指出了和珅考試不中的真實原因,并告訴他,科舉并非八旗子弟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朝廷一直保持著重武輕文的傳統(tǒng),欣賞騎射之術(shù),因此,滿族人要做官不一定通過科舉,充當侍衛(wèi)也是滿族八旗子弟晉身的一個途徑。
英廉告訴和珅:“你雖然承襲的是個武職,但是當今圣上愛才,你又有才學,憑借你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得到皇上的欣賞,很快就會步步高升的?!庇谑窃谟⒘膭褡柘?和珅放棄參加科舉考試,選擇了滿族子弟常走的通過挑補侍衛(wèi)的方式進入官場。
清代侍衛(wèi)名目繁多,有乾清門侍衛(wèi)、鑾儀衛(wèi)侍衛(wèi)、茶膳房侍衛(wèi)、善騎侍衛(wèi)、上虞備用處(黏竿處)侍衛(wèi)等。這些職位一般由滿洲、蒙古貴族子弟充任。漢人也有擔任侍衛(wèi)的,由科舉武進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衛(wèi),一甲第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衛(wèi),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衛(wèi)、藍翎侍衛(wèi)。
侍衛(wèi)的職位也有優(yōu)劣之分,其中以御前侍衛(wèi)、乾清門侍衛(wèi)最為風光。御前侍衛(wèi)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邊,圍繞皇帝轉(zhuǎn),先別說能力如何,至少混個臉熟。其次就是乾清門侍衛(wèi),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這兩種侍衛(wèi)都是皇帝的親信侍衛(wèi),要對皇上絕對忠誠,出身要好。這兩種侍衛(wèi)不歸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管轄,而是由御前大臣直接負責。御前大臣一職由滿、蒙親貴王公充任,統(tǒng)領(lǐng)乾清門侍衛(wèi)、御前侍衛(wèi),直接服務(wù)于皇帝和內(nèi)廷。
由于侍衛(wèi)主要負責宮廷和皇上的安全問題,所以宮中侍衛(wèi)的挑補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是從上三旗三營中選擇,再就是從宗室、世職人員及八旗子弟中挑補,并不是誰想進就可以進的地方。和珅所在的正紅旗屬于下五旗,也不是宗室人員,他只是一個世職人員(1)。按等級規(guī)定,和珅的輕車都尉最高可被錄取為三等侍衛(wèi),但被錄用的機會不是很高,這下就要靠其岳祖父的力量了。英廉是乾隆朝的大紅人,頗得皇帝青睞和信任,為和珅辦成這點事自然不在話下。于是和珅通過英廉的關(guān)系,在皇宮謀得一份差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衛(wèi),挑補黏竿處”。黏竿處是大眾的通用稱呼,它的官稱是“上(尚)虞備用處”,主要負責皇帝出行時一應(yīng)儀仗事宜。上虞備用處是有一定實權(quán)的部門,此處的侍衛(wèi)負責每天早晨到內(nèi)奏事處接收奏折,還有負責稽查官員二人,如發(fā)現(xiàn)奏事處有形跡可疑人員走動,有權(quán)命令上虞備用處的侍衛(wèi)緝拿。
和珅成了鑾儀衛(wèi)里(2)的一名“拜唐阿”。拜唐阿”一職是上虞備用處轄下的屬官,是清朝一個低級別的武官官職。這個職位雖然低,但可以接近皇上,只有“八旗大員”的優(yōu)秀子弟,經(jīng)過皇帝千挑萬選出來的佼佼者才能擔當。據(jù)清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對此的描述:“定制,選八旗大員子弟中的捐捷者為執(zhí)事人,司上巡狩時扶輿、擎蓋、捕魚、罟雀之事,名曰‘上虞備用處’。蓋以少年血氣僨張,故令習諸勞勚,以備他日干城侍衛(wèi)之選。實有類漢代羽林制也,而精銳過之,蓋善于寵馭近侍之制也?!?/p>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皇帝從眾多旗人青少年中千挑萬選出來“八旗大員”的優(yōu)秀子弟,負責在自己身邊聽差,借以對他們進行各種熏陶和錘煉,以備日后大用。俗話說,皇帝身邊無小官,所以,和珅日后的官運亨通與其在宮中當差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清朝統(tǒng)治階級是崇尚武力的,受其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侍衛(wèi)的地位、權(quán)力都比較高,他們甚至可以傳旨、奏事、出使、授將和拘捕犯人、審理案件等,也因此,侍衛(wèi)的仕途一般都很順利,升遷較快,和珅正是趁著這陣東風才平步青云的。
看到機會就出手
成為侍衛(wèi)以后,和珅就小心翼翼、默默地伺候了皇上三年,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才終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
由于清朝的制度和尚武的傳統(tǒng),加上皇帝對優(yōu)秀侍衛(wèi)的有意培養(yǎng),御前侍衛(wèi)中出現(xiàn)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日后成長為朝廷棟梁。索尼、索額圖、傅恒、福康安、鰲拜、遏必隆、肅順等都是侍衛(wèi)出身。但也是由于崇尚武藝的社會風尚,使得侍衛(wèi)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養(yǎng),及至清朝中期,侍衛(wèi)們甚至連武藝、騎射等傳統(tǒng)也都逐漸荒廢了。
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那些八旗出身的侍衛(wèi)們:很少讀書,甚至有人都不通曉滿、蒙文字,更有甚者竟然目不識丁。見面相互問候,有人難以以禮數(shù)相對答,訥訥不語。偶然有一兩個能讀一兩句詩詞、讀一小段小說的,必定被周圍的人視為滿腹經(jīng)綸。
清朝的御前侍衛(wèi)也有這樣的缺點,就是普遍讀書很少,不愿意學習。侍衛(wèi)本是武職,到了乾隆年間,社會太平,侍衛(wèi)們平日是比較清閑的。一般的御前侍衛(wèi)仗著自己的出身謀個御前侍衛(wèi)的差事,滿足現(xiàn)狀,貪圖安逸,得過且過,不求上進。
幸運的是,和珅與普通的侍衛(wèi)不同,他出身于文生員,在御前侍衛(wèi)中自然就如同鶴立雞群。他具有極強的進取心,有著出人頭地的強烈信念,堅信只要努力打磨練自己,總有嶄露頭角的一天,所以,他利用空閑時間不斷地讀書學習,琢磨在皇宮見到的詩詞文章,積累了不少知識,這為他的快速升遷創(chuàng)造了條件。
然而,御前侍衛(wèi)人數(shù)眾多,要想從眾多的侍衛(wèi)中脫穎而出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努力,也需要有機遇。他這只大鵬,始終沒有放棄一飛沖天的夢想。他時刻為自己有朝一日能“一飛沖天”而作著準備。
黏竿處侍衛(wèi)經(jīng)常隨侍皇帝出巡,與皇帝有不少接觸的機會,這為和珅提供了接近皇帝的便利。和珅在官場的發(fā)跡也正是從任黏竿處侍衛(wèi)一職時開始的,薛福成《庸庵筆記》記載過這樣一件事: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初,有一次,乾隆皇帝即將擺駕出宮,侍從官員按例準備儀仗,誰料想倉促中侍衛(wèi)們怎么也找不到“黃蓋”(3)。負責儀仗的差人急得不知道如何才好,這天和珅剛好當差。
乾隆十分生氣,怒聲責問:“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誰之過歟?”這是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來責問“是誰的過錯”。其他侍衛(wèi)們眼見龍顏大怒,卻全然聽不懂皇上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個個都瞠目結(jié)舌,嚇得不敢出聲,連忙跪了下來,不知所措地相互對望。但是皇帝問話又不能不答,所以氣氛十分緊張。
這也難怪,這些侍從大多只是粗淺認識幾個字,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這些古文經(jīng)典了。他們看到皇上發(fā)火,又聽不懂話里的意思,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
隨行侍衛(wèi)中只有和珅熟讀《論語》,因此,他對這句話的意思自然十分明了。但是,凡是伺候皇上的人都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平日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因一時疏忽而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現(xiàn)在皇上正在發(fā)火,倘若在這個關(guān)口惹了他,誰知道會有什么后果。然而,和珅的想法卻不同,他認為,對自己來說這是一個表現(xiàn)才華的絕好機會,如果失去這個機會,自己可能一輩子就只能做一個小小的侍衛(wèi)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幾乎在一瞬間,和珅打定主意冒險一試。
和珅上前去沉著地朗聲答道:“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這句話,正好是出自《四書》,是將上句話的注解“豈非典守者之過歟?”作了巧妙地變通,用在這個場合,自然貼切。
乾隆正在氣頭上,剛要發(fā)火,聽聞一驚,抬頭一看,只見眼前站著一個英俊儒雅的侍衛(wèi),當下心中頓生三分喜歡。和珅見皇上朝自己看過來,連忙跪了下來謝罪:“沖撞皇上,臣罪該萬死!”
乾隆問道:“你知道這兩句話是哪位圣人所言嗎?”和珅答道:“皇上的問話出自《論語·季氏》篇,是孔圣人的話?!薄澳闶裁磿r候讀的《論語》?”乾隆問道。和珅恭恭敬敬地回答:“回皇上的話,臣曾在咸安宮官學讀過一些圣人之書?!鼻∫宦爩@個年輕人有了興致,語氣也緩和了不少:“你起來吧,給朕說來聽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和珅聽了緩緩地站了起來,不慌不忙地解釋道:“孔圣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朱文公認為,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本身,也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保管人?!?/p>
乾隆略感詫異,又問道:“你是何出身?”和珅答道:“生員。”又問:“你參加過鄉(xiāng)試嗎?”和珅答:“戊子曾赴舉?!庇謫枺骸笆鞘裁搭}目?”答曰:“孟公綽一節(jié)。”“你還記得你做的文章嗎?”于是和珅便大聲背誦起來。乾隆帝聽后,龍顏大悅。本來,侍衛(wèi)們抬抬轎子,以忠君為第一事,能夠熟讀儒家的典章制度、詩書禮儀實在太難得了。乾隆見自己的侍衛(wèi)中有如此識典者,而且在咸安宮讀過書,覺得和珅是個可造就的人物。他招招手,把和珅叫到自己身邊:“你過來,路上給朕說話解悶?!?/p>
“謝皇上恩典!”和珅壓制住內(nèi)心的興奮,連忙謝恩,在周圍人羨慕的目光中,走到轎子旁邊,準備隨時回答皇上的問話。
乾隆出發(fā)后,和珅一路都跟在轎子旁邊。乾隆閑來無事,有心考一考和珅,看他剛才是瞎蒙的,還是真的胸中有才。于是,乾隆帝略一思索,問道:“《論語》中,季氏將伐顓臾這一段,你有什么看法?”
這是和珅夢寐以求的機會,他花了那么多的時間讀書,就是為了此時一展才華。
和珅不慌不忙道:“臣認為,這篇文章重教化,修文德以懷人,否則,必將禍起蕭墻。此乃圣人之見,令人佩服。不過如今之世,偏遠之地多有頑固不化的刁民,只以圣人教化來感化他們,不示之以威勢,恐怕助長他們的狂妄之心。所以,于國于民,首先看重的是圣人教化,修文德以服人;同時,還要施加威力,對狂妄的人施以顏色,防微杜漸,否則這些人不聽教化,鬧起事來,就真正是‘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了。”
和珅的話已經(jīng)有些賣弄的意味,不過乾隆并沒有在意。乾隆洋洋自得地說:“朕跟前一個小小的侍衛(wèi)都知道讀圣賢書,我大清真是人才濟濟啊!”
和珅趕緊謝恩說:“皇上過獎,都是萬歲爺教導有方?。 焙瞳|的迎合恰到好處。
由于和珅口才很好,對乾隆的問話回答得十分得體,又會巧妙地奉承,全然不似朝中那些嚴肅的大臣,乾隆覺得十分受用,交談得越多,乾隆對他也就越喜歡了。
和珅自從得到乾隆帝的青睞與寵幸,他的地位也開始不斷變化。
乾隆四十年閏十月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wèi),同年十一月再升為御前侍衛(wèi)兼授正藍旗副都統(tǒng)后,官運好的令人咋舌。和珅在這一年內(nèi)先后六次升遷,同時其全家的旗籍也從正紅旗邁入了正黃旗,由“下五旗”變成了“上三旗”。
總而言之,和珅能夠一生升官連連,而且遍及六部,成為一個紅透朝廷內(nèi)外的人物,特別是他在乾隆晚年到去世之前的這段時間,能夠任首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并兼管各部事務(wù),從而控制了官吏任免升遷、財政開支、訴訟裁判等大權(quán)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機會,在上司面前適時地表現(xiàn)自己,做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皇帝的心思要揣摩
揣摩乾隆的心思,這可是個有難度的技術(shù)活。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內(nèi)心世界最為復(fù)雜多變,難以揣測??墒?一旦你掌握了別人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控制在股掌之中,即便是拍起馬屁來,也可以百發(fā)百中,而不至于拍到馬蹄子上去,費力不討好。和珅做到了這一點。
和珅跟隨乾隆左右二十多年,隨時聽候乾隆使喚。在此期間他除了小心翼翼地侍奉乾隆帝外,更注意觀察皇上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便摸透了乾隆的脾氣、秉性,加上他本就善于揣摩乾隆的心理,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說什么,他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從而他每走一步都能恰好落到乾隆的心坎上,許多事情不等皇上開口,他就操辦妥當了,并且辦得干凈利索,得心應(yīng)手。
舉例來說,乾隆皇帝好虛榮,講排場,幸喜享樂。和珅早已摸準了他的脾氣,于是在這方面下足了工夫。
他多次陪同乾隆帝巡幸江南、熱河避暑山莊、圍場“木蘭秋狝”,東巡祭祖、祭陵、朝拜“三孔”(即孔廟、孔府、孔林),西巡五臺山拈香拜文殊菩薩等。除此之外,他還極力鼓動乾隆大興土木,親自主持擴建圓明園、避暑山莊外八廟,修繕皇宮大內(nèi)殿閣樓臺等工程,讓乾隆皇帝時刻被大排場包圍,時時享受大排場帶來的滿足感。
此外,和珅還為乾隆帝準備好了日后做太上皇時居用的“寧壽宮”,為了籌集這筆款項,和珅還使出了他善于斂財?shù)谋绢I(lǐng),制定了一系列廣開財源、擴大財路的措施,盡量少用或不用國庫的存銀,這使乾隆帝十分滿意。
和珅深知乾隆皇帝性喜收藏,欣賞古董、字畫、文物以及中外各種工藝品,稀有的畫冊、墨跡比多少金銀都能令他高興。于是和珅便絞盡腦汁,利用各種機會四處搜羅文物和工藝品等皇帝喜好之物。和珅從各地官員那里收受了大量古董、字畫等,他會時不時挑些來進獻給皇帝,滿足皇上的喜好與需求。因為平素知道皇上篤信佛教,和珅就獻上了一座金佛。和珅進奉的金佛,令老乾隆十分高興,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他對和珅的信賴,同時也加深了彼此的關(guān)系。
和珅擅長揣摩乾隆的心意,從乾隆的一舉一動中也能發(fā)現(xiàn)乾隆的真實想法。
雍正八年,朝廷的文官有養(yǎng)廉銀(4),正式定了武官養(yǎng)廉吃空餉的數(shù)額,這些定額的名糧就是各級官應(yīng)得的虛糧。乾隆四十六年,乾隆有意將這些虛糧及紅白賞恤銀兩俱由部庫撥款,然后再將空額補為實額,從而達到增兵不減餉的目的。當時統(tǒng)計增兵部分,需增加開支每年三百萬兩,為此,大學士阿桂奏請不添補腹地省份之兵,以減少開支。乾隆沒有采納大學士的建議,堅持增兵,并命大學士、九卿、科道詳悉議奏。
和珅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于是對皇上此舉大加贊譽,更是率領(lǐng)部眾按照揣摩的圣意向皇帝奏請,乾隆皇帝也終于批準奏請,下旨增兵。
此外,和珅經(jīng)過多年的體驗觀察,了解到身為萬圣至尊的乾隆鮮為人知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
和珅知道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同天下任何一個普遍百姓一樣,有著平凡的幸福和喜怒哀樂,也有普通人的種種小毛病,如強烈的虛榮心等。所以,和珅對待乾隆也許比其他人更能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來看待,與他一起高興,一起悲傷。再加上和珅本來就聰明伶俐、思維敏捷、才華橫溢、精明干練,很會辦事,記憶力強,可以過目不忘,這讓皇帝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封建王朝的帝王,盡管位極人君,貴為天子,但是,畢竟也是有情有欲的血肉之軀,也有普通人的情感需要。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還是終日勞作求生存的蟻民,親情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特殊的身份限制了皇帝的這一需要,他很難體驗到三五好友共望夕陽,把酒話桑麻的溫馨??v然后宮佳麗三千,妃嬪如云,卻難得平凡人家的夫妻之情。此刻的乾隆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當年鼎盛時期的老臣,一個個如落葉凋零相繼故去,朝廷中大多是新擢升的官員。而乾隆的諸位皇子也是良莠不齊,親情不再。加之孝賢皇后又先他故去,內(nèi)心更感無比的孤獨。
和珅常伴乾隆近前,對皇上服侍照顧。為了給皇帝解悶,他常常同皇帝談詩文、書畫和佛經(jīng),以此彌補乾隆情感上的寂寞。
此外,和珅從乾隆身為人父的角度出發(fā),知道乾隆對他自己的眾多兒女也充滿了一個普通人應(yīng)有的親情。這時,那個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乾隆就是一個慈父,期望享受人倫之樂。
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的妻子是乾隆皇帝最為喜愛的固倫和孝公主,和珅對待固倫和孝公主,完全像對朋友的孩子一樣,在恭敬中透著一份關(guān)愛和親切,使她的童心得到滿足,作為父親的乾隆對此也非常高興。
就是憑借著對乾隆皇帝心思的揣摩,和珅成為乾隆皇帝面前不可替代的人物。
可見,要想仕途無可限量,掌握一些揣摩上司心理的技巧還是非常必要的。
皇帝的愛好就是自己的愛好
乾隆時期,朝中大臣各個身懷大才大德,大學士阿桂戰(zhàn)功赫赫,劉墉譽滿天下,紀曉嵐才華出眾。雖然和珅的才學也是非常不錯的,可惜朝中猛人極多,和珅就顯得差了一截。和珅知道,憑借自身的才華,能夠在朝廷謀得一個職位,卻無法在眾人中勝出,更沒辦法實現(xiàn)自己權(quán)傾天下的夢想。要想勝過他們,必須獲得乾隆皇帝的好感。
通過了解清代以前的歷史,和珅得到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大多是赳赳武夫,在文采上要差一點;而有些皇帝雖然文采斐然,卻在武功方面毫無造詣。乾隆皇帝不但能征善戰(zhàn),而且詩、文、書法俱佳,可謂文武雙全。就文韜武略并有的角度,乾隆皇帝是當時所有皇帝中水平最高的。而且,這也是乾隆皇帝本人頗為自得的一件事情。
和珅恰恰在咸安宮官學讀書時,就已經(jīng)開始搜集乾隆的詩詞文章,加以研究。因此和珅決定以詩、文、書法為突破口,來贏得乾隆皇帝對自己的好感。
和珅在研究乾隆皇帝的詩時,他除了研究詩的風格,更會細細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古人云:“詩言志”。從一個人的文學作品中往往能夠猜度出作詩者當時的心境,尤其像乾隆這樣貴為人君的人,其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很少將內(nèi)心世界向外人袒露,但一切會不經(jīng)意在詩文中透露出些許端倪。
經(jīng)過對乾隆皇帝詩文的研究以及日常與乾隆皇上的接觸,和珅對乾隆皇帝所作詩詞的風格及性格知道得一清二楚。
為了迎合乾隆皇帝,和珅還下功夫?qū)W作詩,在乾隆皇帝面前,他會想方設(shè)法而又不著痕跡地表現(xiàn)一下自己對詩文的偏愛,甚至閑暇的時候以“騷人”自居。和珅的詩作雖然不能說篇篇佳作,大部分也并不能和紀曉嵐等同期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論,但和珅的詩作合乎乾隆的審美趣味。每次乾隆閱讀和珅的詩作后,都會面露歡喜。很多時候他甚至命和珅即興賦詩,而和珅也總能不負皇帝期望。
在和珅的詩集《嘉樂堂詩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旨意所作。如《奉敕敬題射鹿圖·御寶匣戊申》一首:
木蘭較獵乘秋令,平野合圍呦鹿競。
霜葉平鋪青嶂紅,角方曉挾寒風勁。
圖來制匣寶裝成,貯就天章玉彩瑩。
文修戒備雙含美,猶日孜孜體健行。
除了作詩,乾隆皇帝喜歡鑒賞書畫,尤其喜歡與康熙帝、雍正帝相比,對此,和珅自然也是了然于胸。
一日,正是秋日蟬鳴日漸喧囂的時候,和珅陪著乾隆皇帝在御書房品賞書畫。君臣二人邊欣賞邊討論,可謂相談甚歡。在看到康熙帝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中“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建屯江城”兩句時,乾隆口中低聲吟詠,細細品味,贊賞之意甚為明顯。
和珅在附和著乾隆贊賞康熙帝的書畫后,他又拿出乾隆皇帝昔日所作的《臨董其昌秋林書屋圖》以及才作的《金蓮花》點評起來:“奴才看來,皇上這幅《秋林書屋圖》有勝董其昌之處?;噬系漠嬜魃嫌幸还芍豢梢鈺豢裳詡鞯牡弁醢詺?非一般儒雅之士所能比。這幅《金蓮花》,看似寧靜,卻悄然生姿,蓮瓣似閉非閉,這只飛來的蜜蜂,留戀之意更是絕妙。在繪畫方面的才華,歷代先皇無人能出圣上右者?!?/p>
乾隆雖然沒有對和珅的贊美之詞有所反應(yīng),但這使得這位皇帝的內(nèi)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和珅的言語如此符合皇帝的心意,被皇帝視為知音也在情理之中了。
把主子親人當自己親人
和珅心里清楚,只有讓乾隆高興,才能得到乾隆的賞識,才會得到別人無法獲得的恩寵和榮耀。因此,他凡事都以乾隆的需求為標準,把乾隆服侍得舒舒服服,有時他甚至能做出乾隆都想不起來的事。
即便后來做了軍機大臣,和珅對皇上也是體貼入微,還常常和乾隆一起聊家常,講一些乾隆難得一聽的市井笑話,逗得乾隆開懷大笑。日久天長,和珅就獲得了皇帝的信任。
當然,和珅之所以獲得皇帝的信任,并不是皇帝被和珅的阿諛奉承蒙蔽了眼睛,可以說和珅是乾隆皇帝的臂膀。
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的乾隆雖然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他喜歡追求泱泱大國的皇家氣派和豪華場面,卻仍想給世人以嚴謹勤儉、愛民如子的明君形象。和珅抓住乾隆的這種心理,獻上許多斂財?shù)霓k法,為乾隆解決了這個問題。
乾隆明處下令不要鋪張,和珅私下卻慫恿各級官員、各地富商加緊斂財。和珅斂財?shù)姆绞蕉喾N多樣,他曾獨創(chuàng)了“議罪銀”制度,通過這個制度,朝廷每年都得到巨額的銀兩。除此之外,和珅還十分嚴格的控制崇文門稅關(guān),他為了能多收入、少開支,收稅幾乎到了“雁過拔毛”的程度。
據(jù)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天下榷稅之關(guān),以京師崇文門胥吏為最侈且暴?!彼軌蛟诓粍佑脟鴰鞄齑娴那闆r下就滿足乾隆奢華享用的需要,這樣一來既保留了乾隆帝“廉潔持政”的高大形象,同時也聚斂了大量財富供他揮霍,讓乾隆在自鳴得意的同時,對和珅的辦事能力也給予了極大肯定。所以,乾隆就越來越離不開和珅了。
在歷史上,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情形,想要親近什么人,如果能夠由他身邊的人入手,對他尊敬的人表現(xiàn)出同樣的甚至更強的尊敬,對他關(guān)心之人表現(xiàn)出更多的關(guān)心,就往往會被引為同道,使人一見如故,收到奇效。
封建君主為了將儒家的仁、義、忠、孝等美德推廣天下,總是以身作則,為世人做出榜樣。乾隆更是不甘人后,當然乾隆對自己母親的孝敬,并不只是做做樣子,他是真正的純孝之子。乾隆留下來的萬余首詩作中很多描繪的是他們母子之間共享天倫之樂的情景。其中《新正重華宮侍皇太后》中寫道:
鳳輦臨龍閣,新年第一祥。
彤庭增喜氣,綠野遍春光。
欣答初韶令,欽稱萬壽觴。
芬芳蘭百合,勝帖燕雙翔。
浮服孫曾繞,遐齡日月長,
宮中行樂養(yǎng),欲以在群方。
這首詩描述了新春佳節(jié)之際,乾隆與太后歡聚一堂的熱鬧情景,同時也有祝福太后健康長壽的真情流露。每當太后大壽之時,乾隆總是不惜重金地把壽慶辦的隆重喜慶,場面宏大??梢哉f,乾隆對母親的孝順是天下少有的,而這也給了和珅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每當皇太后壽誕之日,和珅都會與侍衛(wèi)們一起,親自抬著太后的鳳輦,乾隆看在眼里,樂在心里。不僅如此,和珅還會常常去給崇慶皇太后請安,逗皇太后開心,平時向太后進獻一些稀奇寶物或者新奇的小玩意兒,他更是經(jīng)常用逗皇帝的那些市井語言取悅太后。在太后壽誕之時,他也盡量提供一些新鮮的過壽方式,變出一些新花樣,讓太后和皇帝都非常開心。
這樣,和珅不僅取悅了太后,也讓非常敬重太后的皇帝開心至極,對他也是非常信任與喜歡。
乾隆六十七歲時,崇慶皇太后以八十六歲高齡崩逝,年近古稀的乾隆內(nèi)心非常悲痛,當即下定決心剪發(fā),并身著白綢孝衣,在舍清齋為太后守孝。為了守孝,乾隆罷朝三日,在太后靈堂長跪不起,終日茶飯不思、悲傷不已。大臣們見狀,紛紛規(guī)勸乾隆皇帝要節(jié)哀,要以江山社稷為重,以國家大局為重。
考慮到規(guī)勸不能免除皇帝的悲傷,和珅沒有說過一句類似的話。相反,他只是自始至終陪伴著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靈堂跪著,和珅就陪著乾隆在那兒跪著;乾隆皇帝不起來,他也不起身離開;乾隆皇帝茶飯不思,他也粒米未進。他與乾隆皇帝同哀同悲,陪侍在乾隆身邊痛哭,把太后當成自己的母親一般地哀悼。
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很難判斷這其中有多少真誠的成分,但和珅的舉動大大增加了乾隆對他的好感和信任。此后,乾隆對和珅愈發(fā)寵信了,和珅也換來了無上的權(quán)力,達到了他的個人目的。
把好名聲留給上級
乾隆六十年(1795年),年邁的乾隆皇帝已有八十五歲高齡,這時他執(zhí)政已經(jīng)整整六十年,他曾許下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shù)等同”的諾言,因此他準備在這一年,把皇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
和珅負責操辦禪讓大典,因為禪讓的典禮沒有可參考的模式,如何將典禮辦得隆重并顯示出乾隆帝的仁君風范,著實讓和珅傷透了腦筋。直到大年三十和珅才把大典的禮儀制定好,交與乾隆帝圣裁。這么大的儀式肯定要輔之以相應(yīng)的活動、宴會和全國性的慶?;顒?。其中最讓乾隆滿意的是和珅提議的“千叟宴”。
所謂“千叟宴”就是為顯示皇帝治國有方,太平盛世,并表示對老人的關(guān)懷與尊敬,邀集全國有聲望的縉紳中七十以上的高壽老翁逾千人在皇宮中舉行酒宴,與皇帝同樂。
中國古人有“仁者壽”的說法,試想一下,近千名白發(fā)老者濟濟一堂,同慶同樂,既可以看出乾隆年高德勛,又可以表明在他統(tǒng)治的六十年中,四海升平、百姓得以長壽。
為了籌劃好這次千叟宴,和珅簡直操碎了心。正月時節(jié),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到時候若大的一個宮殿中,空空蕩蕩如何取暖,這無疑是一個大問題。和珅別出心裁,調(diào)來了一千五百多只火鍋,舉行火鍋宴。這一設(shè)想,實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證殿內(nèi)的溫度,而且,火鍋里燃燒的煤炭,沸騰的濃湯都能更好地烘托出喜慶氣氛。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日,千叟宴按照和珅的安排在寧壽宮皇極殿如期舉行。此次千叟宴聲勢浩大,不同凡響,景象壯觀,列名參席者三千零五十六人,列名邀賞者尚五千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為乾隆賺足了人氣和逢迎之詞。
席間,當時的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nèi)王公大臣敬酒,侍衛(wèi)等給眾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賜食物。另加恩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余九十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tài)龍鐘,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的聲勢浩大,朝野反應(yīng)強烈。而通過這一宴會,普天下的百姓更認為皇帝心系天下,平易近人,能夠與民同樂,是一代仁君。和珅的這一安排為乾隆贏得了天下盛譽,令乾隆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大為滿意。
乾隆一生喜歡大手筆,他不僅要留得當世盛名,還希望能夠萬世不朽。因此,他決定模仿宋代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以及明代《永樂大典》的體例,編纂一部《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帝親自組織編排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據(jù)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經(jīng)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這套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初步完成,共經(jīng)歷了十年。
負責《四庫全書》的總裁官絕不僅要是飽學之士,更要能夠?qū)娜脒x與否、版本的擇定等一系列事務(wù)作出決定。此事非飽讀詩書、泛覽經(jīng)史的大學者不足以擔當,這其中總裁官幾經(jīng)換人。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受命擔任總裁,當時的檔案中記載:“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內(nèi)閣奉上諭,和珅著充四庫館正總裁。欽此?!?/p>
和珅的學問當然會受到人們的詬病,不過他為人機智精明,而且他向來唯乾隆馬首是瞻。所以和珅理所當然非常重視此事。他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加上學富五車的紀曉嵐把關(guān),兩人可謂是完成《四庫全書》的黃金搭檔。
和珅在擔任正總裁后,對書本的內(nèi)容審核比較嚴格,多次上書建議乾隆嚴加查繳書籍。對有違障、悖逆之詞,對皇帝不敬,對大清不利和有反清復(fù)明口號的書籍一律加以銷毀。即使是編入《四庫全書》的書籍,其中的很多也做了大量的刪削或修改,將所有對朝廷、對皇帝不利的詞句一律加以修改、刪除。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四庫全書》本的各種圖書,都是經(jīng)過修改后對大清有利的潔本。
無論如何,乾隆修《四庫全書》是功大于過的。《四庫全書》確實為乾隆的業(yè)績又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一直到今天,《四庫全書》還被人經(jīng)常使用。和珅在其中確實付出了大量的勞動,為乾隆的這一盛世之舉出了力。
和珅一生在文化上的貢獻很多,除了充當《四庫全書》總裁外,還負責修訂了很多圖書,如《開國方略》《日下舊聞考》清《三通》《熱河志》《石經(jīng)》《大清一統(tǒng)志》等,為乾隆在文學方面的歷史功績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和珅這些在背后支持乾隆的行為,確實讓乾隆心滿意足,同時也體現(xiàn)出和珅為人乖巧,心態(tài)積極的一面。
李侍堯成了墊腳石
乾隆帝非常寵幸和珅,一直想重用他,但如果和珅不在政績上做出點令人信服的成績,就算官位再高,同僚們也會私下嘲笑他侍寵升官。和珅急需展示自己,而很快,他的機會來了。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云南糧儲道并曾任貴州按察使的海寧解除舊任,被任命為奉天府尹,來京述職。
按慣例皇帝要詢問一下該省地方大吏的一些表現(xiàn)。海寧曾任貴州按察使,其父明山曾是前任云貴總督,故他對云貴兩省政事極為熟悉,乾隆也很重視與海寧的見面。海寧當著乾隆的面沒有反映出什么重要的情況,倒是為現(xiàn)任云貴總督李侍堯說了不少好話。可是,背地里海寧又對別人說了不少李侍堯在云南貪贓枉法的事情,這些人中也包括和珅。
和珅馬上抓住這個機會,將此情況報告給了乾隆。乾隆帝聽后,十分生氣,于是下諭將海寧交給軍機大臣審訊,讓他說出實情。軍機大臣們遵旨嚴厲審訊海寧,在這種情況下,海寧只好全盤交代了有關(guān)李侍堯的侵貪事情,并趁機狀告李侍堯貪縱營私。
李侍堯,字欽齋,祖籍遼東鐵嶺,原為漢軍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家被抬入漢軍鑲黃旗。他是明末名將李如柏的后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鎮(zhèn)守撫順。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初,在努爾哈赤率軍攻打撫順時投降。努爾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將官銜,并把自己的孫女下嫁給他,李永芳此后為努爾哈赤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及至李侍堯的父親李元亮,更是官至戶部尚書。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李侍堯也是八旗勛舊臣的后裔。
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堯蔭得印務(wù)章京一職。史書上稱李侍堯“短小精敏,過目成誦。見屬僚,數(shù)語即辨其才否。擁幾高坐,語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陰事,若親見,人皆悚懼?!彼?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在乾隆初年以蔭生授印務(wù)章京時,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認為他是“天下奇才”,并破格提升他為副都統(tǒng)。曾有人提出這樣提拔有違先例,乾隆帝卻說:“李永芳之后,安可以其他漢軍相比?!?/p>
之后李侍堯先后又轉(zhuǎn)任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廣州將軍等職,期間頗有政績,建樹較多。及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升任代理兩廣總督,三年后正式實受。
此后,李侍堯又歷任戶部尚書、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襲勛舊佐領(lǐng)、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工部尚書等,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授予武英殿大學士。他先后在兩廣總督任上干了十五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與緬甸交涉事務(wù)繁多,始調(diào)任云貴總督。
從李侍堯的履歷可以看出,乾隆帝讓他長期擔任肩負對外交涉事務(wù)的兩廣總督一職。眾所周知,廣州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港口,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是中國對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貿(mào)易均由洋行經(jīng)營。而“洋行”商人若想保持其壟斷地位,就必須向廣州地方官行賄獻納,否則難以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兩廣總督一職一向是個肥缺。乾隆皇帝任李侍堯為兩廣總督,自然是承認他的才干。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私下的原因,就是李侍堯每年向朝廷進貢最多。
李侍堯在二十多年間上貢一百多次,有時甚至一年八九次。他之所以對上貢樂此不疲,當然是為了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寵愛,此外也是為了中飽私囊。
李侍堯?qū)噬虾苁枪ы?對下屬卻嚴酷無比,屬員進貢時,也必須同時給他備上一份兒。送到中央后,皇帝看貢品甚多,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余的大多落入軍機大臣和各位閣老手中,還有一部分又返還給李侍堯本人。
李侍堯認為只要得到皇帝寵信,就不會出事。況且自己已在兩廣經(jīng)營了十幾年,兩廣的地方官員、廣東“十三行”的官員都是他一手提拔任命的,關(guān)系通暢,可保無虞。乾隆曾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稱贊李侍堯,說他“由將軍至總督,歷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優(yōu),辦事干練,在督撫中最為出色,遂用為大學士。具有天良,自應(yīng)感激朕恩,奉公潔已,以圖報效。”能讓皇帝當著眾大臣的面夸獎的人,自然受皇帝待見。
當然,只盼著有靠山而自己并無長處的人是無法長期立足的。李侍堯確實是位能人,其才干盡人皆知。但時間久了沾染了當時官場上的種種惡習,更兼滋生了“驕嬌”二氣。后來和珅逐漸成勢,眾大臣趨之若鶩,而李侍堯憑著資格老,地位高,不把和珅放在眼里,經(jīng)常在言語行動上對和珅不尊重,于是就得罪了和珅。因此,和珅總想找機會整一整他。
在海寧狀告李侍堯后,乾隆任命當時正在隨鑾南巡的戶部右侍郎和珅與刑部侍郎喀寧阿為欽差大臣,迅速趕往貴州、云南。與此同時,乾隆帝又諭令在京師的戶部尚書英廉,在正月二十七日,率人查抄了李侍堯的在京家產(chǎn)。于是和珅、喀寧阿等人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到了云南。
和珅等人到云南后為收集新的證據(jù)可謂煞費苦心,因為和珅明白,云南畢竟是李侍堯的地盤,他在此地經(jīng)營多年,根底深厚,光靠海寧的一面之詞是扳不倒李侍堯的。因此,和珅到昆明府之后,只是向李侍堯宣讀了圣旨,將他暫且革職,然后就游山玩水去了。但他暗地里派出得力之人細心查訪,終于從李侍堯的大管家趙一恒的身上打開了缺口。
趙一恒身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財物交易必經(jīng)他手,如果能撬開他的嘴巴,那李侍堯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設(shè)計把趙一恒弄到自己的住處,審問李侍堯的罪狀,可趙一恒拒不招認,最后在和珅的嚴刑逼供之下,終于耐不住皮肉之苦,向和珅交代了李侍堯的所作所為。
和珅拿著趙一恒交代的筆錄,召見了李侍堯?qū)傧碌拇笮」賳T,當著他們的面宣告了趙一恒的供述。那些原來忠于李侍堯的官員見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證據(jù),為了保全自己,紛紛向和珅哭述李侍堯的種種罪行。那些曾向李侍堯行賄的官員,也申明自己迫于李侍堯的淫威而被迫行賄,他們的倒戈,使和珅有了扳倒李侍堯的有力罪證。
三月初七日,和珅與喀寧阿查審李侍堯,在事實面前,李侍堯不得不俯首認罪,承認曾收取下屬官員的銀兩,并承認借查辦案件中飽私囊。
乾隆帝接到和珅的奏折,見海寧彈劾李侍堯的罪狀屬實,惱怒非常,他命和珅等人火速把李侍堯帶回京師治罪。和珅、喀寧阿接到上諭即將李侍堯革職拿問,落實罪名后,擬判其“斬監(jiān)候,奪其爵授予其弟奉堯”,解送京師。
李侍堯?qū)瞳|所列的罪狀全都供認不諱,按大清律貪污是十惡不赦的重罪,直接就可以定為“斬立決”,但和珅卻只是擬判李侍堯為“監(jiān)斬候”。他之所以如此判刑,是因為他早已揣摩到乾隆帝并沒有殺李侍堯之心。
雖然朝中大學士、九卿等和議和珅審擬李侍堯貪污營私各款罪行時,將原擬“斬監(jiān)候”改判為“斬立決”,但乾隆帝仍向各督撫征求對李侍堯判決意見的上諭。其實,他的上諭明著是征求意見,實則就是想借著和珅擬判的“斬監(jiān)候”這個臺階給李侍堯留一條生路,因為他深知李侍堯所為與他鼓勵地方官員進貢的制度是分不開的,況且論才干李侍堯最能干,論進獻他進獻得最多,他自然也喜歡,所以不能懲治太重。但為了警告其他地方官不能做的太過,也需要做做樣子。由于大學士、九卿等和議將李侍堯貪污營私罪判為“斬立決”,為了顧及顏面他不便直接下旨對李侍堯網(wǎng)開一面,因此希望各督撫可以揣測圣意為李侍堯求情,為他找回面子。但大多數(shù)督撫都同意判李侍堯“斬立決”,這讓乾隆很郁悶,幸好安徽巡撫閔鶚元等人揣摩到乾隆帝的意圖是不想處死李侍堯,向乾隆皇帝上奏同意“斬監(jiān)候”,乾隆帝隨即借坡下驢下詔將判決改定為“斬監(jiān)候”。
顯然,和珅在判決李侍堯的案子上給乾隆皇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這樣李侍堯躲過一死,皇帝還可以在以后收取其他官僚進獻的財物,滿足自己的私欲。
和珅成功查找到李侍堯的犯罪證據(jù),圓滿完成皇帝交給的查案任務(wù),也顯示了自己的辦事才能,而對于李侍堯的判決處理則顯示了和珅甚解上意。有了李侍堯這塊墊腳石,和珅在仕途上進一步飛黃騰達了。
講真話也有技巧
愛聽好話是很多人一個共同的弱點,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也是如此。在封建社會,朝臣與皇帝之間能夠真誠溝通交流是非常難得的。
如果做臣子的每天同皇帝不分時機和場合地講真話,往往會惹怒皇帝,失去皇帝的寵信,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可反過來,若是做大臣的天天同皇帝說假話,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甚至不顧事實,只顧一味吹捧,也會引起皇帝的不快甚至是猜疑,讓人一看就知道抱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也會失去君主的信任。
乾隆執(zhí)政六十年,創(chuàng)下了豐功偉績,可謂一代名君。雖然他也好大喜功,愛受人吹捧,喜歡搞場面,但絕不是歷史上那些昏暗無能的君主可比的。乾隆在位期間不僅平定了大小和卓、大小金川之亂,還很好地安置了土爾扈特的東歸事宜,其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的。
在乾隆那里,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虛妄不實的諛詞不但沾不到便宜,還很有可能會換來一頓斥責。和珅深明此理。他巧言善辯,在這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能夠輕易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在同乾隆帝對答的時候也總能做到將話說得委婉動聽,而且這些話讓乾隆皇帝非但不反感,還總是很受用。
和珅在處理鎮(zhèn)壓臺灣林爽文起義時向皇帝的勸諫,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這方面的才能。
乾隆年間,林爽文在臺灣興兵起義,負責鎮(zhèn)壓的部隊屢屢受挫,這時的乾隆皇帝甚為憂心,他表示要御駕親征。和珅卻上前向皇帝說道:“皇上,臺灣戰(zhàn)事不佳有其深刻原因,自皇上登基以來,善待百姓,輕徭薄賦,不僅免除人頭稅,對地稅也適當減免,歷朝皇帝哪有我主圣明?但臺灣百姓定不知您的仁慈,也未感受到您的恩德,這是為何呢?這是地方官員管理不當所致,您派去管理臺灣的人并未將您的恩德帶到臺灣,此乃問題之癥結(jié)。所以,依臣愚見,我們可以作兩手準備:一,繼續(xù)用兵;二,換掉臺灣的官員,換上一個新的官員,把您的仁德帶給臺灣?!?/p>
和珅話不多,但第一阻止了乾隆親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敵的方略。這樣令人心花怒放的說辭,皇帝自然是開心不已了。
不要以為善于媚上的人就只會說違背自己心意的奉承話,其實和珅心里非常清楚,人們內(nèi)心深處還是喜歡聽真正為自己著想的真話,而不是“違心”話。可是,如果臣子們每天對著皇帝實話實說,就難免因言辭不當而惹得皇帝發(fā)怒,不但失去皇帝寵愛,更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因此,適當時候說些得體的假話、奉承話就顯得非常重要。
和珅的得寵也緣于他常常能講真話,而且是皇帝愛聽的真話,他的話總能夠輕而易舉地博得乾隆歡心,從而使乾隆皇帝對他的建議也總是持贊賞與接納的態(tài)度,這在乾隆退位之時表現(xiàn)的最為淋漓盡致。
八十五歲的乾隆御宇六十年整,準備兌現(xiàn)自己登基之時的承諾讓出皇位,歸政太子,和珅得知此事后,本意極不愿乾隆退位。和珅擔心他的萬貫家資,權(quán)傾朝野之勢會隨著新帝的繼位而付諸東流,可是他想阻止乾隆禪位的話又怕激怒乾隆,不知如何說出口。
乾隆帝整日陶醉于自己的文才武略之中,做著功德蓋世的美夢,如果他一奏而再奏請求暫緩禪位,一定會引起兩個皇帝的不滿。和珅思前想后忙向乾隆呈遞了一道奏折,奏道:“吾皇萬歲,內(nèi)禪大禮,合乎仁義,昭乎日月,前史之中雖有多所聞,然未見有多少榮譽,惟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方算日千古盛典,但考究堯傳舜之時,幾在位七十三載,帝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又三十余載方行禪位之禮,當令我主,精神瞿鑠,威風不減,定壽比堯舜,如此一二十載之后,再傳位太子,也不為遲,況且四海之內(nèi),視萬歲如父母,人心齊仰,如日昭昭……”
和珅的話滿足了乾隆的虛榮,也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目的,可謂是一篇滴水不漏的好文章。
其實在乾隆心中也并不是真的愿意放棄皇帝的權(quán)力去做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太上皇。和珅一句“前史之中雖有多所聞,然未見有多少榮譽”直接擊中了乾隆的軟肋,不能不讓乾隆想起歷史上的幾位太上皇的經(jīng)歷,唐“玄武門”之變,唐太祖李淵不得不傳位李世民;李隆基誅殺韋后之后,唐睿宗不得不傳位給唐玄宗;安史之亂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遠在蜀地的玄宗又不得不做太上皇,被剝奪了實權(quán);到了宋朝,金兵南下,宋徽宗不得已才傳位于太子宋欽宗,最后雙雙做了俘虜。諸如此類,沒有一個的禪位能夠名揚青史。和珅說這些希望乾隆以此為鑒,知難而退,但說得又毫不刺耳,讓人聽來,還覺得是為自己周到的著想。后面和珅又把乾隆與堯舜并舉,力勸乾隆。乾隆向來以仁君自居,最喜歡別人把他比做堯舜,和珅說堯舜在位的時間都遠遠超過了六十年,乾隆又何必拘泥于六十年之限呢!最后又對乾隆說不僅是自己希望皇上不要退位,繼續(xù)執(zhí)政,天下的百姓也都深感圣恩,擁戴皇上,乾隆繼續(xù)在位也是順乎天意,合乎民心之舉,定會四海升平,寰宇安定。雖說表面是歌頌皇帝,但實際上則是為了自己。
和珅的“真話”果然說動了乾隆,乾隆當了這么多年的皇帝,已經(jīng)習慣了人們對他的前呼后擁,更習慣臣子們對他的頂禮膜拜,禪位只是個形式。雖然禪位當了太上皇,但他并不愿意就這樣簡單地把權(quán)力交出去,他在傳位的同時就明確宣布,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仍要事必躬親。乾隆讓軍機大臣擬定的傳位規(guī)定,明確太上皇的禮儀規(guī)格和實權(quán),都遠在嗣皇帝之上,雖然嘉慶貴為天子,但乾隆卻是凌駕于天子之上的太上皇,這樣一來和珅的靠山又回來了。
犯錯誤也是需要智慧的
所謂世事無常。即使深得乾隆寵信的和珅,在皇上面前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也會被斥責和怪罪。不過在這種時候,和珅總會痛陳自己的過錯,保證下不為例,利用皇帝對自己的寵愛,將險情化之于無形。和珅遭遇的幾次險情,無一不是如此。
和珅經(jīng)??v容家里的人犯錯,最典型的就是對管家劉全的姑息。
和珅的管家劉全,在和珅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他,在和珅窮困潦倒時他也不曾棄和珅而去。和珅發(fā)跡后,劉全經(jīng)由各種途徑,也積攢了大筆財富。于是在日常的吃穿用度上不免奢侈起來,他在家中大張旗鼓地建造了一個與管家身份不相符的大院子,一家人出入所用的車馬規(guī)格也超出了管家的范圍。
很多人礙于和珅的情面,睜一眼閉一眼,不做計較。但是御史曹錫寶卻是個認真的人。他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向乾隆呈遞了一份奏折,彈劾劉全用度逾制,并想通過這件事殺殺和珅的威風。
和珅對此毫無準備,等他從曹錫寶的同鄉(xiāng)吳省欽那里得到消息后,立刻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他派人找來劉全,命他火速把家中一切不合規(guī)矩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銷毀。連夜拆掉房屋,處理掉豪華的出行車馬,轉(zhuǎn)移、銷毀不應(yīng)穿戴的衣物。
等到劉全一切處理停當后,和珅立刻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說他聽說曹錫寶彈劾劉全的事以后,非常氣憤,馬上責問劉全,劉全矢口否認有這些不軌之舉。和珅還稱自己雖然平素難免有過失,但是對待家人卻歷來嚴厲,家人也曾因生活過于儉樸背地里埋怨過他,所以從沒發(fā)現(xiàn)有過奢侈豪華之事。那劉全即使果真如曹錫寶所言,多有逾制之舉,恐怕也是私下里的個人行為,并沒有招搖過市,況且自己忙于政事,對劉全的所作所為并不清楚。
這樣一來,一方面趁機把自己家風嚴厲,不事奢華的事讓乾隆明白,同時也為自己開脫:既然他平日對家人甚嚴,那他的家人應(yīng)該不會膽敢在外招惹是非;再者,他沒有說明白劉全到底有沒有違制,這也為劉全開脫做好了鋪墊。
乾隆本來覺得事情就不是特別大,聽了和珅的話,馬上就信以為真了。
最終,以曹錫寶未明查即誣告他人的罪名被革職查辦。乾隆在裁決書中道:“錫寶未察虛實,以書生拘迂之見,證為正言陳奏,姑寬其罰,改革職留任?!?/p>
就這樣,和珅憑借自己的智慧,蒙蔽了皇上,又一次成功度過危機。
--------------------
(1)清代功臣后裔繼承祖先的爵位,稱為承襲世職,這些人統(tǒng)稱為世職人員。世職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祿,另有云騎尉、恩騎尉、騎都尉、輕車都尉等。
(2)鑾儀衛(wèi)負責掌皇帝儀衛(wèi)排列及承應(yīng)諸事,也就是為皇帝抬御轎的轎夫。
(3)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使用的禮儀道具。
(4)清朝特有的一種給薪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官員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