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歷史缺位之謎
黃萬波提及《上林賦》,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既然史料記載云里霧里,何妨從古代詩文中找找大熊貓的身影?
《上林賦》出自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之手,但算不得首次涉及大熊貓古名,第一當(dāng)屬《詩經(jīng)·大雅》,其中有“獻(xiàn)其貔皮”。
“貔皮”何物?有學(xué)者解釋為熊貓皮,也有觀點認(rèn)為是白狐皮。究竟屬于哪種動物,年代久遠(yuǎn),描寫簡單,任你遐想。
怪只怪,《詩經(jīng)》在熊貓身上夠摳門,僅僅四個字完事。再看其他,《碩鼠》《燕燕》《鴻雁》《鹿鳴》等,幾十種動物通通單獨獻(xiàn)詩一首,每首詩洋洋灑灑幾十上百字,什么動物什么名稱,今人一看就懂。
也不能全怪《詩經(jīng)》?!镑缏关保瑯邮撬膫€字,誰都明白說的是麋鹿,只怪熊貓古名太過離奇。
欲究大熊貓古名,首推《上林賦》,研究者中一片擁戴聲。
封建王朝天子獨尊,世上的好東西,皇家首先享用。熊貓毛色漂亮,性格相對溫順,如此可愛的動物,地方上焉有不送往長安討好皇帝的?
各地進貢的犀牛等珍稀動物,圈養(yǎng)在皇家園林上林苑,內(nèi)有遼闊的森林和草場,喂養(yǎng)異獸幾十種,以資天子春秋狩獵。
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極盡鋪陳,道盡苑中故事。
這么多的動物,哪種同熊貓沾邊?便是《上林賦》“其獸則?旄貘犛”中的“貘”。韓兆琦先生這般道來:“ 旄貘犛,四種獸名。貘,似指大熊貓?!边@等語氣,同《辭源》“或謂即熊貓”的注釋如出一轍。
如此不謀而合,原因在四十多年前,考古人員曾在西漢薄太后陵的從葬坑,挖出大熊貓顱骨。
一九七五年六月,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麓塬,當(dāng)?shù)卮迕裥藿ㄐ钏貢r,在地下挖出幾個長方形的從葬坑,里面掩埋著動物骨骼。
這里緊鄰安葬薄太后的南陵,屬于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范圍,村民趕緊上報文物部門。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結(jié)論,出乎所有人意料: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居然有一個完好無缺的大熊貓顱骨。顱骨表面呈白色,年代短暫連亞化石也未形成,根據(jù)牙齒損耗程度判斷,是只成年熊貓。
從葬坑發(fā)現(xiàn)大熊貓,這是國內(nèi)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實物說話,熊貓研究人員如獲至寶。
大熊貓出現(xiàn)在隨葬品里,與薄太后生前喜歡寵物分不開。
薄太后本名薄姬,原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妾。魏豹兵敗,薄姬被招入漢宮,后得劉邦寵幸,生下兒子劉恒,母子倆相依為命。大權(quán)獨攬的呂后死后,劉恒時來運轉(zhuǎn)登上帝位,是為漢文帝。理所當(dāng)然,薄姬烏鴉變鳳凰,母儀天下成為皇太后。
漢文帝事母至孝,繼任的漢景帝對祖母亦百依百順。薄太后歸天,漢景帝辦喪事,處處想著祖母生前嗜好,安排熊貓、犀牛等珍貴寵物陪葬,讓老人家身后不寂寞。
古代皇室貴族該用什么陪葬品,是講等級的,不可僭越亂了規(guī)矩。薄太后身份尊貴,大熊貓陪葬不足為奇。
這份陪葬舉足輕重,為后人留下珍貴的古代大熊貓顱骨。
翻遍《上林賦》,數(shù)十種動物里,唯獨“貘”列入大熊貓古名,可惜僅此一字再無多言。
若嫌《上林賦》小氣不夠意思,《東周列國志》在“貘”的描寫上,倒是很下了一番功夫。
明代馮夢龍的這部歷史演義小說,寫到楚王與晉公子重耳在云夢澤狩獵時,用了一段長文形容“貘”:
其鼻如象,其頭似獅,其足似虎,其發(fā)如豺,其鬣似野豕,其尾似牛,其身大于馬,其文黑白斑駁,劍戟刀箭,俱不能傷……
描寫夠細(xì)膩。只可惜,馮夢龍按小說的套路,妙筆生花之后,讀者眼前的“貘”長鼻如象,長尾似牛,軀體比馬大,劍戟刀箭不能傷害……這么一番形容,即便果真是“黑白斑駁”的熊貓,也沒人敢輕易認(rèn)同。
同樣寫狩獵,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左牽黃,右擎蒼”一句,則不愧神來之筆。寥寥六個字,左手牽著黃犬,右手擎著蒼鷹,指代明確,一目了然。
只怨貘命薄,沒有碰上蘇東坡。
最讓研究者津津樂道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贊》。
古人使用屏風(fēng)分隔房間,唐朝的時候,流行在屏上畫貘辟邪。
白居易患頭風(fēng),睡覺時須將小屏風(fēng)移至床頭,抵擋穿堂風(fēng)。恰有畫工登門,繪貘其上,詩人靈感突如其來,吟出《貘屏贊》一首,意在譏諷時政。
別的不多說,白樂天詩中的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同大熊貓風(fēng)馬牛不相及。
白居易為詩壇巨匠,一字一句千錘百煉。讀其詩,屏上之貘如在眼前,分明怪獸一只,哪有絲毫熊貓模樣?
漢代、唐代到明代,相隔千年,三位大文人筆下,貘的形象各不相同。雖然認(rèn)同“貘”即熊貓古名者眾多,我卻顧慮重重。疑問隨之而來,古代的“貘”,不同時代不同地方,會不會是不同的動物?
歷朝歷代流傳于世的詩文里,涉及動物的數(shù)不勝數(shù)。
文人大多眼光犀利、觀察細(xì)致,老虎、豹子、狐貍、猴子等諸多動物,皆能把握特點,寫得有鼻子有眼。
何以輪到大熊貓,性格這么溫順,黑白二色這么搶眼,模樣這么招人疼逗人愛,居然找不出哪位文人騷客,濃墨重彩留下傳世之作?空辜負(fù),國寶那無限風(fēng)采。
既然詩詞小說中難見熊貓蹤影,那繪畫呢?一部中國古代美術(shù)史,高手如林、名家輩出,何不去里邊搜尋?
有句成語說得好:按圖索驥。
沒有照相技術(shù)的年代,古人就這么做來著,從巖畫、青銅器浮雕、帛畫到宣紙作畫,留下許多動物的尊容。什么動物什么名稱,依圖對號入座,錯不了。
若古籍所記熊貓確鑿無誤,上林苑圈養(yǎng)供天子觀賞,薄太后當(dāng)作寵物從葬,武則天作為國禮送往日本,足以顯示其為皇家所愛。上有所好下必逐焉,畫師們還不爭著搶著以熊貓入畫,施展平生絕技,討得君王歡心?
再者,古人好喜慶吉利,丹青里以飛禽走獸呈祥獻(xiàn)瑞,千古不變。威風(fēng)凜凜的老虎、飄逸靈動的猴子、柔美內(nèi)斂的鹿、舞姿翩翩的鶴,乃至虛無飄渺的龍,傳世精品里隨處可見。
古人既將熊貓視作瑞獸,不論如何稱呼,理當(dāng)在繪畫中占一席之地。
再說,熊貓食竹,一日三餐不離;文人愛竹,盡顯氣節(jié)操守。熊貓與勁竹,二者搭配起來天衣無縫。何況就國畫而言,水墨畫境界至高,用來表現(xiàn)大熊貓黑白二色,豈不美哉妙哉。
然而,現(xiàn)實殘酷又無奈,古代美術(shù)史翻個底朝天,就是沒熊貓畫作留傳。歷朝歷代丹青妙手多了去,何以不見哪位高人動心?
就說唐宋時期,蜀地熊貓的活動區(qū)域遠(yuǎn)超眼下,四川也出了王宰、梁令瓚、黃荃、蘇東坡諸多大畫家。
其中一個黃荃,身在蜀中長在蜀中,擔(dān)任前、后蜀國宮廷畫師幾十載,一度還執(zhí)掌翰林圖畫院。黃荃專攻花鳥畫,國畫里的花鳥畫概念寬泛,囊括花鳥獸蟲魚諸類動植物。
黃荃注重觀察動植物形態(tài)習(xí)性,手法細(xì)致,筆下的動物形象逼真,畫風(fēng)工整富麗。其子黃居宷、黃居寶等,深得父親真?zhèn)?。黃家父子的畫風(fēng)受到北宋宮廷的追捧,對宋代花鳥畫影響深遠(yuǎn)。黃荃開院體畫之先河,與另一大畫家徐熙并稱“黃徐”。
父子幾人世居成都,加之身為宮廷畫師,乃皇帝身邊人,到哪里觀山賞景一句話的事。無論溯岷江而上,還是登邛崍山脈,幾步之遙便是熊貓家園。一旦慧眼獨具,筆下黑白獸活靈活現(xiàn),豈不輕易“天下誰人不識君”!
占盡天時地利的本土名家,尚且視熊貓為無物,何況其他畫家。
原因何在?要說沒有見過,以當(dāng)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說不過去。人見人愛的熊貓,入不了歷代畫家的法眼,只有兩種可能:要么不歸入瑞獸范疇,要么完全被古人忽略。
有人提醒,清朝的《獸譜》里有,那可是皇帝御批欽定。
一七五〇年,乾隆下旨繪制《獸譜》,朝中大臣奉旨籌劃,交宮廷畫家余省、張為邦承辦,十二年后完成。余省、張為邦畫藝一流,《獸譜》采用工筆畫法,繪各種動物一百八十幅。每一種動物的名稱、習(xí)性、生活環(huán)境等,只要出自典籍,哪怕再荒誕,依舊原樣附上。
人們的心愿總是好的,對《獸譜》評價甚高,認(rèn)為它是工程浩大的文史工程,是圖文并茂的動物圖志。事實未必如此,說它是精美的工筆畫冊,具有藝術(shù)價值,倒也靠譜;若說是文史工程、動物圖志,未免牽強附會。
繪制《獸譜》,本意是彰顯大清強盛,令四海歸心八方來朝。
大臣們吃透了皇帝的心理,故而《獸譜》中除了部分凡間可見的動物,多屬神話傳說中的天馬、麒麟、白澤等瑞獸,僅為討好乾隆滿足其虛榮心。
便是后人臆斷為熊貓的那幅,不看則已,一看大失所望——長腿長鼻長尾巴,外帶一雙尖耳朵,橫看豎看,與熊貓丁點兒關(guān)系沒有。
睜眼看世界,西方近代的動植物研究,當(dāng)時走到了哪一步?
十八世紀(jì),歐洲的自然科學(xué)研究逐漸邁向一個高峰,大師級人物不斷涌現(xiàn),瑞典博物學(xué)家林奈[1]便是其中之一。說來夠巧,與《獸譜》同一時期,一七五八年,遠(yuǎn)隔重洋的林奈發(fā)表了《自然系統(tǒng)》第十版。
書中林奈首次提出,將自己用于植物分類和命名的系統(tǒng),應(yīng)用于動物領(lǐng)域,確立了生物分類的雙名命名法。從此,采用拉丁文“屬名+種加詞”的雙名命名制,對動物進行系統(tǒng)命名,逐漸被學(xué)術(shù)界認(rèn)可,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學(xué)術(shù)命名方式。
白澤(《清宮獸譜》)
角端(《清宮獸譜》)
貘,或作貊,一名白豹(《清宮獸譜》)
貔(《清宮獸譜》)
麒麟(《清宮獸譜》)
騶虞(《清宮獸譜》)
對動植物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一改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動植物分類法,不僅將前人的動植物知識系統(tǒng)化,還將其盡數(shù)囊括,故稱萬有分類法。同時,原先命名時出現(xiàn)的學(xué)名冗長、語言文字隔閡、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等混亂現(xiàn)象,也得到有效解決。
雖然后人看來,林奈提出的分類和命名規(guī)則相對簡單,但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已然是一場革新,林奈也因此成為生物學(xué)分類命名的奠基人。今天世界上許多大學(xué),如美國的芝加哥大學(xué)、瑞士的隆德大學(xué)等,校園里都有林奈的雕像。
東西方在動植物學(xué)研究上的差距迅速拉開。立志于博物學(xué)探究的西方傳教士、探險家們,雄心勃勃、前赴后繼、不畏艱險來到中國,希望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大地上,能夠發(fā)現(xiàn)動植物新種,尤其是珍稀物種,一鳴驚人。
千萬年一路走來,知音難覓的大熊貓,終于迎來慧眼識珠人。
一八六九年,四川西部的夾金山,法國傳教士戴維的到來,讓黑白獸命運陡轉(zhuǎn)。
【注釋】
[1] 林奈 :即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瑞典生物學(xué)家,動植物雙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創(chuàng)立者。他首先提出“界、門、綱、目、屬、種”的物種分類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