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動物界“活化石”

熊貓中國:中國大熊貓紀實 作者:趙良冶 著


一、動物界“活化石”

祖籍西蜀雅安,周邊重重大山,青藏高原近在咫尺。自己這輩子的人生軌跡,始終沒跳出這片狹窄天地,屬于典型的山里人。

山外世界精彩紛呈,山里日子平淡無奇。毫無遺憾,因為有大熊貓為伴。方圓百來公里范圍,幾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外加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國寶數(shù)量驚人。

有此淵源,癡迷大熊貓,幾十個寒來暑往,耗費半生精力,行走于國寶的世界,領略黑白二色魅力,其樂無窮。

幾年前,我從成都出發(fā),再次沿南方絲綢之路南下。本意拾遺補缺,踏訪過往未曾深入探究的古道遺跡,畢竟幾千年歷史文化,夠得反復品味。

習慣使然,無論走到哪座城市,第一站非博物館莫屬。殊不知,步入保山市博物館二樓展廳,驚喜突如其來——一具碩大的熊貓骨骼化石,迎面擋住去路。

由于各種原因,考古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熊貓化石零散,主要是牙齒、顱骨等,類似這么完整的骨架難得一見。直覺告訴我,應該是距今八千年前后、生活在全新世早期的熊貓,才具有同當今大熊貓相仿的個頭。

云南保山博物館陳列的現(xiàn)生熊貓

一旁的文字資料,表明我判斷無誤。

這具騰沖市江東山小水井落水洞發(fā)現(xiàn)的化石,由于年代較近,石化程度不夠,準確的稱呼該是“亞化石”?;€是亞化石暫且不論,稱之為“現(xiàn)生熊貓”,已然板上釘釘。

回想起有一次行走古道,意外之喜,巧了,也是同熊貓化石不期而遇。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南絲路研究逐漸升溫,文物部門組織考察,我有幸又一次參加。

公路糟糕車況差,沿途顛簸滿面塵土,黃昏時分,抵達祿豐縣城。

眾多巴蜀同行遠道而來,其中不乏專家級人物。貴客臨門,祿豐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忙前忙后,不亦樂乎。

第二天一大早,直奔主題,參觀博物館去也。

一如云貴高原的所有縣城,街道狹窄房屋老舊,一路行來,看不到像樣的樓房。唯有新落成的祿豐博物館,三層高樓磚混結(jié)構,可謂鶴立雞群,分外搶眼。

博物館主要陳列祿豐出土的恐龍化石,包括恐龍廳、古生物廳、古猿廳、青銅器廳等,展品多檔次高,布展考究。小小一座縣城,冷不丁冒出這等規(guī)模的博物館,很是讓人刮目相看。

館長前邊引導,親自解說,寶貝的來歷一件件道來。

展柜角落,擺放著十來顆臼齒化石,不顯山不露水。所長解釋說是始熊貓化石,來自八百萬年前的中新世,采用同位素檢測,誤差忽略不計。遺憾在于,幾十年過去,每次發(fā)掘出土的除了臼齒還是臼齒。同行者的關注點,顯然在古滇國青銅器矛、鉞、劍一類,熊貓純屬題外話,晃一眼聽一下就作罷。

聽見中新世,我心跳加快,追蹤國寶近十個年頭,知曉個中奧妙。

地球的演變史漫長久遠,人的生命不過流星一瞬,誰都無法目睹。聰明絕頂?shù)牡刭|(zhì)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洞悉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后順序,以及所保存的古生物化石是高等還是低等以后,經(jīng)過縝密思考和科學論證,歸納梳理出“宙、代、紀、世、期”等地質(zhì)年代單位,用以表述不同的階段。

地質(zhì)年代有了對應名稱,地球和生命演化脈絡清晰便于表述;加上采用同位素檢測,時間節(jié)點一目了然。研究者皆大歡喜,只苦了普通人,這類生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聽起頭昏腦脹不知所云。

地球源起紛繁復雜,大熊貓要緊,直截了當切入主題,從千萬年前的新生代說開去。

作為地質(zhì)歷史上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得名有講究,取“生物界接近現(xiàn)代”的意思。原來,當新生代來臨時,地球上的生物界面目一新,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多消失,裸子植物衰退,被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取而代之,故逐漸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生物的初始面貌。

新生代一分為三,劃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依次而來,古近紀細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包括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則用更新世、全新世來劃分。這里的“世”說起來容易,若放到地球的演變、物種的進化當中,那可動輒以百萬年乃至千萬年計算。地質(zhì)年代中,唯有全新世特別短暫,從一萬一千多年前到今天,全部包羅其中。

至于大熊貓,進化時光久遠,一路走到今天實在不容易。同時代甚至晚許多年的遠古動物,大多被殘酷的自然法則淘汰出局,灰飛煙滅。大難不死、幸存于世的不過數(shù)十種,稱之為動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為其一。這個生命奇跡的存在,為研究生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展柜前,徘徊半天舍不得離去,有此機緣實乃老天開眼。心中癢癢,提出不情之請:能否取出端詳一番?

同道中人啥都好說。承蒙恩準,戴起白手套,手心輕輕托住化石,翻來覆去沒個完。

古生物研究,化石提供第一手資料。祿豐出土,這些牙齒當年的擁有者,即以“祿豐始熊貓”命名。切莫小瞧這個發(fā)現(xiàn),就熊貓進化史而言,祿豐始熊貓?zhí)峁┝舜笮茇埰鹪吹奈镒C,具有劃時代意義。

沉默的化石會說話,臼齒化石道出真相,消失的場景、塵封已久的故事、活靈活現(xiàn)的始熊貓,恍若眼前。

八百萬年前的云貴高原,絕對不可以“高原”呼之。要知道,即便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時候的平均海拔,也不過千米上下。

祿豐,乃至云南、貴州,風景迥異:熱帶潮濕氣候,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流縱橫湖泊密布。這山這水,儼然熱帶動物的家園。祿豐始熊貓和古猿、乳齒象、劍齒虎、三趾馬們,成為這方土地的主人。至于萬物之靈的人類,他們的始祖,還沒在這顆星球露面。

最初階段,始熊貓族群未形成氣候,數(shù)量不多,個頭小,如狐貍般大。小有小的好處,追殺弱小獵物身手敏捷,今人戲謔為“肥胖的狐貍”。胖墩墩的始熊貓,繼承祖先始熊的雜食動物本性,捕獲獵物以食肉為主。

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臼齒化石功不可沒?;靼谉o誤地告訴我們:始熊貓的臼齒不僅小而且平滑,尚不具備有效磨碎植物纖維的功能,只可能歸入廣食性動物[1]

大熊貓來自何方?時光久遠,線索零散,迷霧重重。如何勾勒出一幅相對完整的進化圖,長期困擾著學術界,無論動物學家還是考古學家。

祿豐始熊貓揚名之前,關于大熊貓的起源有兩種聲音——“歐洲說”與“中國說”。

一九四二年,考古學家在匈牙利發(fā)現(xiàn)大熊貓類的早期代表——葛氏郊熊貓牙齒化石,其活動的年代在七百萬年前。據(jù)此,部分學者提出大熊貓發(fā)源地在歐洲。

中華大地,熊貓化石分布之廣、出土數(shù)量之多,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法比。不過,由于葛氏郊熊貓年代最久遠,以此作為證據(jù),“歐洲說”似乎成定局。

只為追根溯源,中國學者就忙碌了好些年。一九七五年,祿豐縣石灰壩村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清理古猿化石時,意外找到始熊貓臼齒,時間比葛氏郊熊貓早上百萬年。這個發(fā)現(xiàn),讓大熊貓研究者喜出望外。功夫不負有心人,更古老的始熊貓,終于在祿豐露面。

臼齒的研究再清楚不過。祿豐始熊貓前臼齒形態(tài),同現(xiàn)生熊貓齒型相似,結(jié)構又具始熊的特征,介乎二者之間。

倘若孤證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其后不久,毗鄰的元謀縣帶給學者們同樣的驚喜——始熊貓化石再次露面。

元謀始熊貓比祿豐始熊貓年代稍晚,個體的塊頭更小。

通過祿豐始熊貓與葛氏郊熊貓的比對分析,學者們得出結(jié)論:葛氏郊熊貓僅為熊貓類一個已經(jīng)滅絕的旁支,同中國的大熊貓扯不上關系。

這邊爭論剛結(jié)束,二〇一二年,西班牙又傳來消息:更古老的大熊貓化石出土,包括額骨和牙齒,時間距今一千一百多萬年。五年以后,加拿大和法國科學家又在相關刊物發(fā)表文章,“歐洲說”似乎再次占據(jù)上風。

我始終堅信,這不會是最終結(jié)果。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埋藏太多的秘密,真正的熊貓始祖游走地球的準確時間,今天的學者們恐怕無法界定,一切有待更多的科學發(fā)現(xiàn)。

況且說到底,爭個高下大可不必,熊貓起源于我們這顆星球,而今僅中國西部四川、陜西、甘肅部分深山老林,才有活體生存。

知道這一點,足矣。國籍之爭沒多大意義,說一千道一萬,珍稀動物“活化石”大熊貓屬于全人類。

假如以祿豐始熊貓為起點,朝上可對接祖熊,往下則串連起不同時代出土的化石,一脈相承前后連貫。大熊貓完整的進化軌跡,就此呈現(xiàn)。

按照這一順序排列,距今兩百萬年前后的更新世早期,經(jīng)歷幾百萬年的演化,始熊貓完成生物進化的使命,接力棒傳遞給小種熊貓。

與此同時,人類始祖閃亮登場,后起直追進化神速,逐漸超越所有動物。直立行走的巫山人、建始人、元謀人,開始打制簡單的礫石工具。

這個階段的小種熊貓,盡管比祖先始熊貓稍大,但依然處于進化水平的成長期,顱骨、牙齒、嚼肌等的結(jié)構尚欠發(fā)達,體型也僅有現(xiàn)生熊貓一半大,屬于中國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主要成員。

遼闊的山林草地、潺潺的溪流、連片的沼澤,提供了舒適安全的生長環(huán)境。氣候冷暖交替,食物供給充沛,小種熊貓族群就此發(fā)展壯大。這期間,隨著地球氣候變化,為適應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熊貓食譜開始發(fā)生改變。從食肉動物向兼吃竹子的雜食性動物轉(zhuǎn)變,始于小種熊貓。為生存計,久經(jīng)磨練后,熊貓除長出一口適合磨碎植物纖維的牙齒,前爪在五指外還演變出一偽拇指,相互配合以握住竹子。

近些年的研究認為,熊貓以竹子為主食,基于幾個原因:熊貓體型龐大,行動不算靈活,奔跑速度不夠快,不具備捕食獐子、麂子等的能力;依靠撿食動物尸體吃腐肉,更不是辦法,搞不好自己先餓死成腐肉。那就吃植物吧,竹子是最佳選擇,分布廣不說,一年四季生長旺盛,既能保證供給又有一定營養(yǎng)。

也有動物學家認為,熊貓不吃葷,原因是某一基因在進化過程中失活,以致無法感受肉類的鮮美。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主要成員

雖然說適者生存,但吃葷變吃素,消化肉食的腸胃轉(zhuǎn)而消化竹子,的確讓人不可思議,固學術界稱之為“特化”[2]。這種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周期漫長且過程復雜,耗費的時光動輒以萬年計。

小種熊貓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功莫大焉。

一九五六年歲末,正在廣西南寧從事洞穴考古的裴文中,應當?shù)匚幕块T之邀,鑒定一個化石。這化石形狀奇特,與人的下頜骨類似但更碩大,出自柳城縣楞寨山硝巖洞[3]。

見到化石,裴先生雙手微微發(fā)抖,凝神審視良久,斷言這下頜骨非人類所有,而是歸屬考古界長期尋找未果的巨猿。巨猿下頜骨的現(xiàn)身非同尋常,可以說是繼北京猿人頭蓋骨問世以來,又一次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

裴先生一席話,讓當?shù)匚幕块T好不振奮,賡即編制發(fā)掘方案,硝巖洞考古就此展開。其間,裴先生言傳身教,多次親臨現(xiàn)場。

硝巖洞發(fā)掘碩果累累。就以小種熊貓化石為例,據(jù)裴先生親自統(tǒng)計,共出土七十余件,包括四件下頜骨,七十三顆牙齒。

對比研究后,裴先生認為,硝巖洞的下頜骨化石,比之以后的巴氏熊貓和現(xiàn)生熊貓,明顯短??;臼齒同樣如此,牙面的面積較小,僅為巴氏熊貓和現(xiàn)生熊貓的三分之一。

結(jié)論是,這家伙雖個子矮小,卻是現(xiàn)生熊貓的直接祖先。

據(jù)此,裴先生取了個名副其實的名字:小種熊貓。

博物館珍藏的舊石器時代小種熊貓化石

以后的日子,廣西、重慶、陜西等相繼發(fā)現(xiàn)小種熊貓化石,證明其數(shù)量和活動范圍遠超始熊貓。

進化過程優(yōu)勝劣汰,上百萬年以后,小種熊貓扮演的角色宣告結(jié)束,在更新世中期,被依賴竹子為生的巴氏熊貓取而代之。

巴氏熊貓化石首先發(fā)現(xiàn)于緬甸,不過僅此而已,后續(xù)出土的眾多化石,全部散布于中華大地。

距今大約四十萬年前,巴氏熊貓進入鼎盛期,數(shù)量之多、活動區(qū)域之廣,說得上空前絕后,堪稱大熊貓進化史的高峰,是熊貓家族的鼎盛時期。

人類的進化同樣進入新階段,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學會火的使用。

這個時期,地球顯得不甘寂寞,地殼運動愈演愈烈,導致青藏高原再度隆起,躍升為世界屋脊。影響所及,云貴高原和秦嶺山地隨之抬升。秦嶺隆起橫亙東西,天然屏障分隔南北,這一來因禍得福,干冷的西北季風桀驁不馴,常年騷擾南方地區(qū)的勢頭,就此打住。

亞熱帶叢林成了巴氏熊貓快樂的家,漫山遍野一叢叢竹林,伸手可及張口就來。當然,偶爾撞見小動物,諸如蛇、兔子一類的,巴氏熊貓也會笑納,追上去一巴掌拍死,打一頓牙祭。

吃喝無憂,日子好不安逸,巴氏熊貓營養(yǎng)充足,體形逐漸增大,四肢有力腳爪尖利。重慶、廣西出土的巴氏熊貓化石,若采用還原技術恢復原型,結(jié)果會讓人大吃一驚: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巴氏熊貓,體形比現(xiàn)生熊貓大八分之一,顯得更加威猛。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大約基因使然,巴氏熊貓保留了祖先始熊的兇猛習性,不惹事也不怕事。一旦與食肉動物狹路相逢,雙方都不妥協(xié)時,往往會兇相畢露以死相拼,生物圈競爭中并非弱者。

環(huán)境好天敵少,優(yōu)哉游哉的巴氏熊貓,繁育能力大幅提升,數(shù)量急速膨脹。都是吃貨,睜開眼睛就得四出搜尋食物,想方設法填飽肚子。需求與日俱增,原有的生活圈,已經(jīng)無法承受迅猛的增長勢頭。為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巴氏熊貓走出世代居住的地方,由偏處西南一隅,轉(zhuǎn)而向四面八方拓展,尋求新的地盤。

地圖上掃一眼,這家伙果然厲害:北邊挺進至黃河流域,最牛的扎根周口店;南方到達珠江流域、湄公河流域,更遠干脆闖蕩到越南、緬甸和泰國;

考古專家想象中的小種熊貓

東面則直抵東海之濱,前行無路只好望洋興嘆。還有膽大的,昂首挺胸跨過瓊州海峽,登上海南島。這絕不是戲說,巴氏熊貓并非游泳健將,只不過那時的海南島,與雷州半島之間有陸路相連。

自不待言,這一切得歸功于秦嶺。天設地造的南北屏障,使廣闊的區(qū)域生態(tài)條件好轉(zhuǎn),生存空間打開,巴氏熊貓趁機大顯身手,跳出藩籬四方闖蕩。

諸多化石證明,中國廣袤的國土上,一多半都留下了巴氏熊貓的活動痕跡。

盛極必衰,一個難以逃脫的定律。巴氏熊貓的衰敗,起因是地球氣溫驟降,純屬天災。

大約十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光顧地球,周期長達十萬年之久。其間,氣溫幾起幾落,動物們備受折磨,大多數(shù)就此滅絕。

待到兩萬年前,禍從天降。處于冰河時期的地球,再度大發(fā)雷霆,氣溫驟降,海水結(jié)冰。那可不是冰凍三尺這么簡單,后果嚴重、場面恐怖:海平面陡降一百多米,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雪覆蓋。

沒有食物,滴水成冰,巴氏熊貓饑寒交迫,面臨絕境,被迫由北向南遷徙,最后退縮至西南地區(qū)。還是祖居地靠得住,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受外界影響小,氣候變化不大,依然樹木茂密、竹林青翠。

孑遺生物、冰川時代的“遺老”,就這么存活下來。保山市博物館的大熊貓化石,即為明證。

這么完好的化石,何以能保存至今?好奇心油然而生??磥?,非得去江東山走一趟,實地察看。

江東山屬高黎貢山支脈,山高坡陡路難行。落水洞海拔兩千三百多米,森林濃密,洞口直徑不過兩米,周圍藤蔓雜草叢生,極其隱蔽。一個“落”字,道出洞名由來,洞體垂直向下、深不見底,死亡陷阱天然形成。

怪不得猞猁、野牛、水鹿、雙角犀、亞洲象們,這么多的大中型動物,一個個糊里糊涂就中招,幾十米高處掉下,七竅流血一命嗚呼。奇怪的是,小型動物化石少之又少,不過幾只竹鼠和貓科動物。

原因何在?體型大的動物身子高,一雙眼睛高高在上,腳下灌木荒草遮擋視線,情況不明,稍不注意就一腳踏空。至于小動物們,身材矮小,灌木荒草中鉆來鉆去,發(fā)現(xiàn)洞口迅速止步,大多幸免于難。

就這樣,落水洞中保留了十六種動物化石,除了大熊貓、雙角犀和亞洲象,其他的動物今天依然活躍在這方山水間。

發(fā)現(xiàn)動物化石,那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高黎貢山的洞穴里出產(chǎn)名貴的燕窩,江東山也不例外。大山里找錢不容易,幾位膽大的村民每到采集季節(jié),便將樹藤在腰間系牢實,慢慢下去搜尋燕窩。

下到洞底,不明動物的骨頭四處散落,白骨森森怪駭人。鄉(xiāng)下人好奇,當稀罕物帶回村子,也不把這些東西當回事,議論一番就丟棄。

山區(qū)消息閉塞,幾十公里外的騰沖城,也沒人知道這事。直到二十世紀末,消息傳到文物部門,相關人員趕到落水洞,首次考察便找到這具大熊貓化石。

怪只怪這只大熊貓時運不濟:八千年前的某一天,晨起游走覓食,那么多的地方不去,那么多的竹林不鉆,偏偏走上這條不歸路;搖頭晃腦,得意忘形,一個不留神,失足墜入落水洞;洞底巖石堅硬鋒利,頃刻間一命歸西,天長日久終成亞化石。

也多虧這陷阱天設地造,讓動物們防不勝防,熊貓跟著遭殃,今天的人們才有幸目睹這么完整的化石。

落水洞的發(fā)現(xiàn)表明,直到全新世早期,大熊貓依然在云南一帶生存。這個最年輕的地質(zhì)年代里,人類邁入新石器時代,農(nóng)業(yè)興起,養(yǎng)畜業(yè)出現(xiàn);熊貓的進化也進入最后一個節(jié)點——現(xiàn)生熊貓擔當主角。

站立舞臺中央的黑白獸,睜眼看世界,周邊環(huán)境絲毫不樂觀。族群在北方絕跡,南方萎縮,生存空間銳減。接下來的日子,災難接踵而至,云南、貴州的大熊貓,陸續(xù)喪失生存空間。

這次是人禍。西南地區(qū)的熊貓,僥幸躲過天災,偏生又遇上最大的克星——人。

自打原始農(nóng)業(yè)興起,刀耕火種盛行。人類智商高、腦子好使,專挑平壩[4]下手,石斧砍倒樹林和竹林,曬干放火焚燒,省時省力,土地肥沃。幾年后地力下降,再砍掉旁邊的樹木竹子,燒毀后繼續(xù)開墾新土地。就這么,由平壩到丘陵,再由丘陵到淺山……

大熊貓行動緩慢,主要以竹子為食,當賴以生存的竹林消失,生活環(huán)境改變,絕路一條。

這還遠不算完,農(nóng)耕文明勢不可當,于大熊貓而言無疑是更大的災難。

勞動工具更新?lián)Q代,銅器取代石器,鐵器又取代銅器。耕作技術進步,糧食產(chǎn)量增加,人的溫飽基本解決,繁衍加快。人口迅速增長,需要更多的糧食,那就燒毀森林種地;需要更多的房子,那就大量砍伐林木;需要更多的肉食,那就大肆獵殺犀牛、鹿子、大熊貓……

被追殺的日子不好過,大熊貓們晝夜惶恐,疲于逃命。

短刀長矛尚好應對,明著來,無非拼體力比耐力,看誰跑得快;怕的是奇招迭出防不勝防,玩的是心驚肉跳。

陷阱和套子,講的是守株待“獸”。動物們一旦中招,跌入深坑的坐以待斃,踩中套子的哀號悲鳴。

獵犬不同,講究主動出擊。獵人放出獵犬,驚擾躲避于密林洞穴的野獸,發(fā)現(xiàn)獵物蹤跡。獵犬訓練有素,跑得快嗅覺靈敏,聲聲狂吠圍追堵截,動物們插翅難逃。

最要命數(shù)弓箭。山坡上竹林搖晃,黑白獸的影子若隱若現(xiàn),獵人眼明手快,瞄準東躲西藏的大熊貓,憑借百步穿楊功夫,后面才傳來“嗖”的聲響,沒等回過神,前面的大熊貓已命喪黃泉。

以后愈加恐怖,火藥槍問世,威力大殺傷力強。幾百步以外,只要扣動扳機,“砰”的一聲,鐵砂子飛速襲來。動物身上,頓時大小幾十個窟窿,皮開肉綻鮮血直冒。即便不當場斃命,狂奔之后,傷痛加劇血流不止,再兇猛的野獸也扛不住。

大熊貓戰(zhàn)戰(zhàn)兢兢,死亡游戲中敗個一塌糊涂。

時人食物短缺,眼中的大熊貓不過野物而已,老虎豹子都不怕,何況這家伙。逮住一個算一個,填飽肚子為上。

天災加人禍雙重打壓,大熊貓數(shù)量急劇減少,活動范圍再度縮小。幸存者龜縮一隅,在青藏高原東緣和秦嶺中段的高山深谷中,找到一方賴以生存的凈土,過起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

多虧這方凈土庇佑,“活化石”沒被淘汰出局。否則,今天的人們也就無緣目睹國寶風采了。


【注釋】

[1] 廣食性動物:亦名多食性動物,指食物范圍很廣的動物。

[2] 硝巖洞:因在此洞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巨猿下頜骨,后又有眾多巨猿牙齒出土,如今通稱巨猿洞。

[3] 特化:生物學名詞,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指物種適應于某一獨特的生活條件,使其在形態(tài)、生理上發(fā)生局部變化。

[4] 平壩:地貌名詞,指坡度小于7°、地勢起伏最大相對高度小于20米的平坦地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