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孫 郁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2016魯迅文化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時候出版,有著特殊的意義。
魯迅研究牽涉到古今問題與中外問題,在根本層面來說,折射著人們對于人類命運的思考。這本論文集涉及的內(nèi)容,其實糾纏著五四以來諸多精神難題。討論這些遠去的人與事,未嘗與我們自己的存在現(xiàn)狀沒有關系。
當這一研究成為顯學的時候,過于專業(yè)的話語會把思想囚禁在狹窄的思路里。顯學易變?yōu)樗讓W,這是我們的前輩不斷提醒過我們的。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把魯迅的存在抽象在幾個干癟的教條里,而議論的內(nèi)容也僅僅集中在幾個領域。打破這種狀況的往往是青年人,或者圈外的思想者。如今活躍在魯迅研究界的人們,多是對于僵硬思想的挑戰(zhàn)者。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常常在學科的邊緣思考著另類的問題。閱讀這本書,都多少可以感受到此點。
我一直覺得魯迅文本一直存在著一個被隱藏的敘述。這些被他的憂憤的詞語和過于現(xiàn)實的筆觸遮掩的部分,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內(nèi)容之一。在其思想世界里,我們注意到的存在多屬于認識論中的東西,而對于其內(nèi)在宇宙里的部分解釋不夠。比如討論五四時期的魯迅的時候,我們常常放在陳獨秀、胡適的大背景下思考問題,但沒有看到,他在加入《新青年》隊伍時,內(nèi)心有另一個期盼。所發(fā)表的文字屬于呼應同人的部分很多,但內(nèi)心的真意卻表述得隱晦,而那些作品所以至今仍有價值,恰是其思想里有別人沒有的精神內(nèi)觀,這些不是在《隨想錄》里,而是在小說中完成的。這小說里的一切,把五四時期單一化的語境復雜化了。比如今人批評五四的激進主義,其實我們看魯迅、胡適、蔡元培的文章,內(nèi)在的理性是何等嚴明。激進話語只針對遺老遺少而發(fā),在同人的交流和與青年的交流里,愛意的成分是一眼就看到的。魯迅反對以“氣”使文,強調的是嚴明的理性。這是他的思想特點之一。就科學性和理性而言,他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位。
今人批評魯迅與五四新文化另一個理由是,對于傳統(tǒng)的粗暴態(tài)度?!犊袢巳沼洝返年P于禮教吃人的言論,就被人們所詬病,其實我們看作品的敘述,便可感到,作者借著非正常人的口吻,對于禮教做了本質性的還原。這是一種敘述策略,也是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感覺的幻化。當存在的幻境不能使人正常呼吸的時候,吶喊幾句也是一種反抗。而那反抗的背后,我們也聽到了救救孩子的暖意的流動。
五四時期的魯迅在寫作之余,有兩種活動都是有意義的,他自己敘述的不多。一是對于鄉(xiāng)邦文獻和野史札記的研究,在抨擊禮教最厲害的時候,他卻在古文物里打撈舊時光里的亮點,對于出土文獻里非禮教的存在頗多愛意。二是對于域外藝術的引介,看得出其輸進新鮮血液的辛苦。那時候對于白樺派作家的作品的引進,就很帶有平和、中正的意味。比如對于有島五郎、武者小路實篤作品的翻譯,看重的是以人為本、互為主體的元素。這些屬于托爾斯泰主義的傳統(tǒng),和儒家的溫和精神有重疊的部分。所以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個魯迅,一方面在雜文里詛咒禮教的黑暗,一方面呼喚最為溫情的精神。而后者,才是其最為動人的部分。為了一個平和、美麗、溫情的世界的到來,不得不以激憤的言辭創(chuàng)作,這恰是五四先驅者們的敘述策略。
如果不注意到語境的復雜性和敘述的策略性,我們對于五四一代人將是十分隔膜的。只要想想那時候袁世凱皇帝之夢的可笑,看看張勛復辟的丑陋,看到愚民教育的后果,就能夠明白《新青年》諸君的深意。新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被引發(fā)出來的。而魯迅在那時候顯示的豐富性與詞語的多致性,可能是最有代表意義的。在深解其思的時候,我們方能感到新文學誕生的不凡意義。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魯迅都是五四前后中國知識人中最為特殊的存在。他為了破除環(huán)境的險惡所做的努力是巨大的。而在創(chuàng)作中顯示的智性至今讓我們感念。世間很難以一種理論概述他的思想,其辭章的方式也溢出一般的法度,精神之流奔涌在世俗信仰之外。在其看似無規(guī)則的突奔里,我們感受到佛一般的慈悲之情。不了解這種慈悲,我們對于他以及五四先驅者的遺產(chǎn)將是隔膜的。
本書從“魯迅思想傳統(tǒng)”“魯迅文學世界”“魯迅的世界傳播”“魯迅周邊”四個方面討論了魯迅的價值。來自多個國家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魯迅的描述,讓我們看到話題的豐富性。許多觀點對于傳統(tǒng)的研究有挑戰(zhàn)性,思路也有耳目一新的地方。想起那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聚會的情形,一些有趣的發(fā)言與表達,激活了諸多的思想,那些沉眠的元素被喚回到我們的眼前,成了我們對話的一部分。如今將這些趣文呈現(xiàn)給讀者,當也能展示出眾人的精神向度。在盲從和逃逸成為人們生活惰性的時候,重審魯迅遺產(chǎn),未嘗沒有清醒劑的作用。象牙塔里的靈思一旦在社會言論中彌散開來,且撞擊著世俗的圍墻,便也會引起思考者的回應吧。我們期待著這樣的回應。
有趣的是,許多外國學者的加入,給研討會增加了別樣的聲音。他們在材料的運用和視角的投入等方面,都給我們帶來不小的啟示。而在與中國學者對話過程,彼此都分享了各自的心得。這也從另一角度告訴我們,五四以來的文學具有世界性的價值。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夏目漱石、卡夫卡一樣,在克服人性弱點與苦難時傳輸?shù)哪芰?,至今都在感動著人們?/p>
許多人與事在時光里都會被漸漸磨掉,留下來的卻是精神的晶石。我們擁有了這樣的晶石,便可劃破虛幻的精神圍墻,進入到開闊光明之所。每每想起還有魯迅在,我們便感到充實和安慰。傳遞他的精神,并將此變成前行的熱力,也是我們的責任。
閱讀本書的人,如果感受到了思考的沖動或者對話的沖動,我們或許會成為心靈的朋友。
201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