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之覃兮1,施于中谷2;維葉萋萋3。黃鳥于飛4,集5于灌木;其鳴喈喈6。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7。是刈是濩8,為絺為綌9;服之無斁10。
言告師氏11,言告言歸12。薄污我私13,薄浣我衣14。害浣害否15,歸寧父母16。
——出自《詩經(jīng)·周南·葛覃》
注解: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紅色,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俗稱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屨),夏日穿用。覃(tán):本指延長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2.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3.維:發(fā)語助詞,無義。萋萋:茂盛貌。
4.黃鳥:一說黃鸝,一說黃雀。于:作語助,無義。于飛,即飛。
5.集:棲止。
6.喈喈(jiē):鳥鳴聲。
7.莫莫:茂盛貌。
8.刈(yì):斬,割。濩(huò):煮。此指將葛放在水中煮。
9.絺(chī):細(xì)的葛纖維織的布。綌(xì):粗的葛纖維織的布。
10.斁(yì):厭棄。
11.言:一說第一人稱,一說作語助詞。師氏:類似管家奴隸,或指保姆。
12.歸: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13.?。赫Z助詞,或曰為少。污(wù):洗去污垢。私:貼身內(nèi)衣。
14.浣(huàn):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為禮服。
15.害(hé):通“曷”,盍,何,疑問詞。否:不。
16.歸寧:回家陪伴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寧,安也,謂問安也。
譯文:
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黃鸝上下在飛翔,飛落棲息灌木上;鳴叫婉轉(zhuǎn)聲清麗。
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織麻忙,織細(xì)布啊織粗布;做衣穿著不厭棄。
告訴管家心里話,說我心想回娘家??彀褍?nèi)衣洗干凈。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這是一首描寫女子準(zhǔn)備回娘家探望爹娘的詩。
少時讀此詩,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覺得字里行間白描寡淡,所描寫的女子簡素?zé)o華,甚是無趣。長大后再讀,看到的也不過是一個女子在原野上采葛、制衣浣衣、欣喜歸寧的故事,并不新奇。
真正讓我對這首詩感興趣,卻是因為讀《紅樓夢》的緣故。
《紅樓夢》第十七回,講的是元春省親前賈府的瑣碎家事。當(dāng)時大觀園已經(jīng)建造完成,尚欠匾額未題詞,賈政帶領(lǐng)門下清客參觀,因聞聽塾師贊寶玉對對聯(lián)有才情,便想借此機(jī)會試試兒子的學(xué)問。
在行至稻香村時,寶玉作對聯(lián):
“新綠漲添浣葛處,好云香護(hù)采芹人?!?/p>
我不解其意,特別是里面“浣葛”二字,查了資料,才知道出自《詩經(jīng)·周南·葛覃》。
寶玉在這里用“浣葛”喻元春省親,《紅樓夢》中,歸寧一事浩浩蕩蕩,元春乘著繡鳳版輿,緩緩而來,大觀園里,帳舞蟠龍,簾飛彩鳳,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一派富貴景象,可也乏味得很。會見的禮儀多而繁雜,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皆有規(guī)范,賈府上下唯恐失了規(guī)矩,各個都小心謹(jǐn)慎,不得自在。
不似《葛覃》。女子想回娘家了,告知家人,洗完衣服,就回了,一舉一動都自自然然,無拘無束,讀之,一股清氣撲面而來,溢素襟,滿乾坤。
夏日的原野,無邊的綠意覆蓋了大地,河水潺潺流淌,一片青青的葛藤,蔓延在幽靜的山谷,風(fēng)輕輕吹起,枝葉伴著黃鳥俏皮的唧啾聲,窸窣和鳴。女子采了一早晨的葛葉,有些累了,伸了個懶腰,抬頭望天,那燦爛的驕陽,透過枝椏間的縫隙,灑在她紅潤的臉上,有些刺眼,她忙低下頭,瞇起了眼睛,卻在不經(jīng)意間瞥見樹葉上一滴晶瑩剔透的露珠,正順著葉脈的細(xì)紋滑落。
她從小就在這片天地間生活,一切都那么的熟悉,一望無垠的原野蒼翠蔥郁,如同她的家一樣,溫暖的陽光、新鮮的藤葉、潮濕的土地、啼鳴的黃鳥就是她的親人。只要是在家里,無論是怡然起舞,還是俯身勞作,粗茶淡飯,荊釵布裙,都能讓人感到自由而快樂,不是嗎?
采回家的葛蔓和枝葉,煮泡后,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織布制衣,晨起,喜滋滋地試穿,臨水而照,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勝美矣,想起從采葛、刈藤,到濩布、縫衣整個過程,都不曾假他人之手,全由自己辛勞成就,心中泛起的喜悅和自豪便抑制不住,急于與人分享。那不如回娘家吧?于是,告師氏,浣衣服,歸寧看爹娘。
先秦時代的女子,是有樸素勞作傳統(tǒng)的。她們在出閣之前,“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zhí)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xué)女事,以共衣服”?!对娊?jīng)》中就有大量描述女子勞作的句子,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還有“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等等。在當(dāng)時,哪怕是君主千金也是要做農(nóng)活的,要采??棽?,因為禮教對人性壓抑的還不多,倒也自由自在,粉黛不施,一派天然。
然而,先秦以后的女子,特別是貴族女子,要守的規(guī)矩太多太多了,她們被局促在一個個小小的庭院里,抬頭能看到的只剩下了那四角四方的天,婦道、婦容、婦德、婦功像是一重又一重的枷鎖,落在了她們?nèi)崛醯募绨蛏?,讓她們大多都成了可憐人。
電視劇《甄嬛傳》中,華妃因為皇上多給甄嬛一斛螺子黛而大動肝火,我每每看到這個場景,心里就覺得好笑,不過是一個眉粉而已,都需男子賞賜,還要爭得面紅耳赤、雞飛狗跳。倘若不小心被男子碰觸了一下胳膊,竟要斷臂,以示貞烈,女子淪落為男子的附庸和婢妾,柔順得過了分。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燦若星漢的華章巨制、詩詞歌賦,可對女子的描寫很多都是扁平而單薄的。
她們要么滿懷春閨怨,“朝喜花艷春,暮悲花委塵。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要么泣淚悵然,“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要么寂寞對空山,“獨(dú)倚望江樓,過盡千帆都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要么就是化化妝,聊作消遣,“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像是泛舟采蓮,“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樣清新的詩句并沒有很多。
這些詩中的女子,美則美矣,卻不如先秦女子那么靈動自然了,多少有點僵僵呆呆的味道。
《葛覃》中的女子宛如原野上一株自由自在生長的出水芙蓉,她的美是舒展的,她是一個完完整整、天然無飾的人,她隨風(fēng)招展,向著太陽,散發(fā)著清香,充滿了力量,生機(jī)勃勃,這是一個女子該有的瀟灑姿態(tài)。
要知這世界倘若有萬千事物,便會有萬萬千的修飾,更有萬萬千的婆娑,素凈自在很難很難,還好有《詩經(jīng)》,一首《葛覃》,未被塵侵,她懂我們,哪怕穿了再多的外衣,戴了再多的面具,其實一生最愛的還是天然,還是那無邊遼闊的原野和自在生長的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