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波(以下簡稱梁):首先祝賀您的新書《故人風清》出版和舊著《曾經風雅》第四次印刷!能給讀者簡單介紹一下這三本書的主要內容嗎?
張昌華(以下簡稱張):謝謝。這三本書名叫《曾經風雅》、《民國風景》和《故人風清》。它是一個系列,寫民國以來文化人的,懷舊的,旨在“鉤沉”。這些人物,他們本應在中國現當代史上占有一席或在相關專業(yè)史上享有相當地位的;然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被“屏蔽”了或被淡化了,有的已漸為世人所遺忘。譬如我們幾十年來,大談“五四”,可五四宣言起草者是誰?扛大旗走在前列的是哪個?不知道。我將這些被埋在歷史枯井中的碎瓷拼接,試圖還原他們在歷史底稿上的本色。
我的書與上海出版的一本《原來如此》差不多?!帮L雅”寫了三十八位文化名人,以文壇為主,兼及政治、教育、科技和藝術,有一半是我在出版社做編輯時結識的文壇前輩,有錢鍾書、蕭乾、吳祖光等。主要寫我與他們或淺或深的過從中獲得的印象、感受。蔣夢麟、梅貽琦、劉文典等,則是通過史料或與其后人的訪談而成篇?!帮L景”寫了三十位人物,蘇雪林、顧毓琇、柏楊等,他們曾經是我的作者;另一半如吳稚暉、章太炎、張君勱、黃蕙蘭等相關文字,是我從海內外相關史料中梳理扒掘所得?!帮L清”大半是我的作者,如季羨林、夏志清、余光中等。這部書比較集中地寫了一群一般讀者陌生的人物,如呂碧城、翁文灝、余大雄和1949年后滯留海外的蔣廷黻、溥儒、張充和、劉紹唐、夏志清和顧正秋等。對現當代文化名人群體或有一點“補白”作用,自覺還是有點新鮮感的。
梁:這三本書構成了您創(chuàng)作中的民國系列,它們以翔實的史料、細膩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民國時期文化名人的操守、情懷、風骨以及傳奇人生。是什么原因讓您對民國歷史充滿如此持久的興趣?
張:應該說是四本。第四本《百年風度》已完成,今年七月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我沒有太多的民國情結,本無意寫成系列,只是在二十多年的編輯生涯中接觸到當代諸多的文化名人,次第有蘇雪林、王映霞、顧毓琇、張中行等,最初是為配合我所編的他們的作品宣傳需要而寫,地道的“職務作品”。在寫他們時發(fā)現他們周遭的師友故事,盤根錯節(jié),撲朔迷離,新鮮甚而刺激。寫出之后,見反應還不俗,專喜發(fā)我文章的北京的《人物》和臺灣的《傳記文學》的編輯們鼓勵我寫下去,甚而是“催逼”。他們給我平臺,一路綠燈,于是一路寫下去,十二年間斷斷續(xù)續(xù)寫了約一百位民國以降的文化名人。由于最初無計劃,沒有嚴格的體例,各傳主的側重點不一,但我特別關注傳主的操守、情懷和風骨。大概有感于時下操守失守、情懷失懷、風骨無骨者太多吧。全面寫人生傳奇的少;我喜歡“撿漏”,撿拾那些非主流人物的瑣雜,撿拾那些不便或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壇壇罐罐”。
梁:我注意到,在具體的寫作中,您常常是“舍重就輕”,即有意避開那種宏大的整體性敘述方式,而是選取傳主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加以描繪,從而展現出這些文化名人的獨特風采。采用這樣的寫作視角是經過考量的嗎?它的優(yōu)勢體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