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耐心解答自己提的問題;不歡迎自己的小朋友;在客人面前指責自己;犯錯了沒有申訴的機會,若執(zhí)意申辯,會被視為頂嘴犯上,必遭嚴懲;在學校老師要求講文明禮貌,回家就聽到父母隨便罵人,課堂上剛接受了公德教育,回家就看到父母亂扔垃圾亂吐痰;父親酒氣沖天,母親麻將聲聲,家里缺少學習氛圍;自己沒有隱私,大人偷看日記,隨意翻自己的書包;不被尊重,比如自己做的手工被扔掉,貼的墻紙被撕掉,養(yǎng)的小動物被送人等。而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講。初高中生反應比較強烈的包括:制訂了許多不許,包括時間安排、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報什么學習班,自己都做不了主,像犯人一樣被看管,沒有自由;許諾的事情不兌現,或者打折扣,或者無限期拖延,孩子不愿意再相信父母;父母聊天沒有別的內容,反反復復就是聊學習和成績,考好了說別驕傲,考不好一頓臭罵;大人嘴里只有誰誰,這個誰誰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朋友的孩子鄰居的孩子,他們成績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優(yōu)秀,看不見自家孩子的努力,令人絕望。問及高中學生,你認為家長什么話最傷害你呢?“我這樣做是對的!”“這是為你好!”。他們認為家長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和控制孩子的思想與行為,并以愛的名義讓孩子屈從。
聽了孩子們的肺腑之言,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重新認識并面對他們?孩子不是刻板的學習機器,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想法的小大人,好父母不應妨礙、代替、控制孩子成長,因材施教協助他們成長是孩子最需要的。因此,學會和孩子溝通,尤其是有效溝通顯得非常重要。
神經語言程序學的發(fā)明者發(fā)現,38%的溝通效果來自說話的聲調。低養(yǎng)育孩子是一件極具挑戰(zhàn)的事聲調感覺理智一些,情感溫和一些,可以使孩子逆反的心理防御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有些父母說話聲音很大,以為這樣一來能有權威感,特別是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得到的結果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孩子高聲狡辯,另一種是迫于家長淫威,不敢吭聲,心理壓力卻更大,溝通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他們還發(fā)現,55%的溝通效果來自于身體語言,同樣一句話,同樣的聲調語氣,改變了身體語言,對方的感受就會很不同。比如,說話時眼睛看著孩子,牽著孩子的手,用手撫摸孩子的肩膀等。父母兩個人,往往管得少說話少的那個人更具權威性。言教不如身教,前提是家長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榜樣。另外的7%的溝通來自于語言,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語言的威力是強大的,它是帶有能量的符號,給予孩子更多的積極向上的語言,孩子就會從父母這里獲得更多正能量。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我們的祖輩有“七不責”之說:
飲食不責: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于暢通的狀態(tài),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悲憂不責: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