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1)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 作者:高瀨武次郎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瑯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jīng)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的地方。

據(jù)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寫的《陽明先生墓志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光祿大夫王覽(206―278)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效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于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于世的蘭亭遺址①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短m亭序》數(shù)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②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后,和諸文人墨客交游廣泛,透過這些古跡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后世之人經(jīng)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吊、懷古,或?qū)ふ覄?chuàng)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余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jié)和在精神世界里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志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于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jù)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余年,要厘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余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后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余姚定居,自此,其后世也都成了余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于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①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jīng)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愿為官場所累。”于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1371),王綱以文才被招到京師,這時他已經(jīng)是72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嘆,并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后,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qū)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后,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干什么?現(xiàn)在皇上已經(jīng)昭告天下,堅決鏟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享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16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并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尸身,將他葬在禾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