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錫林郭勒草原剛剛蘇醒。
烏力吉把牛群趕到了自家的草場。豐沃的土地給予牛羊養(yǎng)料,還催生了一種珍稀的精靈——口蘑。它只生長在蘑菇圈上,這種神奇現(xiàn)象,得益于蘑菇分泌的一種物質,讓草擁有含量更高的葉綠素。
晾曬成干的白蘑含有充沛的鳥苷酸鹽,味道異常鮮美,而它的價格也很昂貴,一公斤可以賣到兩千多元。
五十出頭的何福志是一名口蘑商人,經(jīng)常驅車幾百公里去草場收購蘑菇。在秋雨即將到來的前夕,他帶著23歲的女兒玉鳳到烏力吉家詢問蘑菇的收成。
老何的妻子病重,需要人照顧,于是,女兒在大學畢業(yè)以后,就回到草原,和父親一起經(jīng)營蘑菇生意。
收成時好時壞,烏力吉家也沒有采到白蘑,只有一部分名叫“天花板”的蘑菇。而此時,牧民們已經(jīng)開始儲藏牛羊過冬的飼料。這意味著口蘑季節(jié)即將結束。父女倆決定再做最后的努力,自己到草場去找蘑菇,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口蘑的萌發(fā)需要雨水眷顧,預報中的秋雨遲遲未到。老何很不甘心,父女倆決定借宿在牧民家,繼續(xù)等待。吃完晚飯,晚來的秋雨洗刷了整個草原,同時也催生出了小白蘑。
雖然新的白蘑還很小,但也給老何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心里明白,此后的幾天,自己終將得償所愿。采了幾個相對較大的蘑菇后,老何和女兒趕在下雨之前回到了牧民家。
距離錫林郭勒400公里的張家口,也是口蘑的成名之地。它是古時的長城關隘,也是中原與北方貿(mào)易往來的咽喉要塞。
白蘑的菌肉肥厚、質地細膩,用開水泡兩三個小時后,干白蘑開始恢復飽滿的身姿。再把它放入清水,經(jīng)過上千次反復攪打,將泥沙除盡,就可以進行烹制了。
將泡好的筍干與白蘑干切成片兒,放進高湯中煨透,再加入重油慢火翻炒,隨著油慢慢浸入,口蘑片變得豐腴滑潤,筍片重新找回爽脆的口感。最后加入口蘑原湯,便做出了一道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北方名菜——燴南北。
錫林郭勒草原和張家口因為同一種美味——白蘑而相逢,而四川大涼山與云貴高原的大婁山,則因為“麻”與“辣”遙相呼應。
在大涼山,生長著中國西南地區(qū)最具標志性的香料——花椒;大婁山上的土家族人,則非常懂得如何栽培出最好的朝天椒。從美洲傳入中國的辣椒,在中國迅速生根發(fā)芽,逐漸取代了本土的辛香料,成為美食的主角。土家族人種植的朝天椒,其辣度可達到50萬斯高維,這意味著需要用50萬倍的水,才能徹底稀釋它的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