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某一天,好巧不巧地,在某個朋友的聚會上,有個男孩鼓足勇氣向你告白。本來沒有情緒接受新感情的你卻出人意料地同意了,因為驚鴻一瞥下,你忽然發(fā)現(xiàn),這個男孩笑起來的時候,居然有熟悉的嘴角弧度和同樣亮亮的眼睛。
在理智的時候聽起來,這些感情的發(fā)生真的挺奇異。只是因為敲中了情感記憶中的某根神經(jīng),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地奔赴這場愛情邀約。
愛情電影中,最喜歡這種橋段,因為夠浪漫、夠宿命。
我們不必想象自己是否真有能耐把日子也過成電影。我們只需要問問自己,多少次開始這樣的戀情,是因為潛意識里覺得,那個男孩的出現(xiàn),仿佛是對自己曾經(jīng)缺失和遺憾的補償。此時此刻的感覺,就如同和之前的那一個人又有了一次重新戀愛的機會。
暫且不提這對對方是否公平,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除了浪漫緣分的可能性,這樣的做法是否有一些太冒險呢?畢竟,你愛過的那個人,或者你迷戀過的那位演員,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可能被復制的。而現(xiàn)在眼前的這個人,你無法只憑某種相似的神態(tài)、某個一樣的說話方式,就判定他和留在記憶中的那個人具有相同的其他特質。
遺憾的是,“因為他和某人好像,所以我決定與他交往”,以此為序幕拉開的戀曲中,當事人最后總是會忍不住犯糊涂。
輕的時候,只是在當下的感情中有點兒懷念地呼吸著屬于過去的氣息,重癥患者則會對現(xiàn)在的戀人有著某種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期待。她期待他和曾經(jīng)的那個人接近100%地相似。她會不自覺地用對待過去戀人的方式對待現(xiàn)在的他,然后期待他亦作出自己意料之中的反應。
只是很自然的,對方作出相似回應的概率實在太低。
人在什么時候最失望?就是以為事情會這樣,最后發(fā)現(xiàn)它居然并不是的時候。
于是她開始失落、失意,失去耐心和好情緒。
對方完全不明白為什么。他怎么也不會想到,他被接納的理由是:他與世界上的另外一個男人有著對香煙相似的口味;同樣,他被冷淡的理由是:他居然不像世界上的另外那個男人一樣,喜歡活躍的社交活動,是Party中的萬人迷。
與其說,他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有個性的人被愛,不如說,他是作為一個“載體”而被依戀著。他承載著她對于某類男人全部的想象和理想,無論他究竟是否屬于這類男人中的一員。
曾經(jīng)在一本書中讀到過這樣的話:“在愛情關系中,只有個體以自己獨一無二的天性得到對方的愛戀,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浪漫愛情。”
完全接納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正是愛情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站在想象與現(xiàn)實交界線的女孩,我們太需要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明白身邊的戀人,看懂彼此是否真的是從最本真的靈魂上,有著最純粹的共鳴。
愛情世界里不需要替身,只需要一個真真實實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一起好好地一路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