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留給我們的政治財富(2)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2.為民請命。用現在的話就是“情為民所系”。1033年,全國旱災、蝗災流行,山東、江淮地區(qū)顆粒無收,這時,范仲淹已調回朝中,他聽到這個情況后非常不安,幾次奏請仁宗皇帝派人賑災,都石沉大海,他就在朝上當面問仁宗皇帝,他說:“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皇帝無言以對,就派范仲淹前去賑災。范仲淹所到之處開倉賑濟,搞生產自救,同時做防疫,把這場災救了。現在,青州還留有范仲淹祠堂,祠堂有一口井,傳說就是當年范仲淹做藥丸用的。賑災回京后,他還特意帶回災民吃的一種“烏味草”送給仁宗,并請傳示后宮,讓百官和后宮都知道民間的疾苦,杜絕奢侈之風。此外,他在賑災之后回京的路上,遇到6個從長沙到安徽的漕運兵,他們出來時30人,連死帶逃只剩6人,路途遙遠,還不知能不能活著回到家。他深感百姓糧餉和運輸負擔太重,就對皇帝說:“知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度無度,天下安得不困!”心里時時想著老百姓。

3.為民除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權為民所用”。一個人辦點具體的事情,一件兩件可以,那么,最有效的是在制度上、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給百姓帶來一些福利。范仲淹能將思想和具體的行動進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創(chuàng)造性的惠民政策。

第一是積極改革用兵制度。范仲淹在西北前線時,因戰(zhàn)事緊張,就征農民當兵。按照宋朝的制度,一旦被征兵以后,要在臉上刺字,謂之“黥面”,從此便世代為兵。范仲淹體恤民情,就建議改刺面為刺手,罷兵后還可為民,同時在邊寨大辦營田,將士可以帶家眷,深得百姓擁護。

第二是改革稅制。1051年,范仲淹去世前一年,知青州。他見百姓需往200里外的博州納稅,往返經月,路途勞苦,還誤農時,運費又多出稅額的二到三成。他就改革征稅方法,命令將糧賦折成現金,派人到博州高價購糧,然后在青州折成錢交錢,幾天即完成任務,免去了百姓的運輸之苦,還有余錢。一般地方官都是盡量超征,討好朝廷,他卻將余錢退給青州百姓。

第三是賑災改革。1050年,范仲淹62歲時,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沒有用傳統(tǒng)的調糧、賑濟之法,而是根據杭州富人和寺廟囤積了很多糧食的情況,一是進行以工代賑,大興土木,特別是動員寺廟修廟,增加就業(yè),解決了好多饑民的就業(yè)問題。二是在西湖大辦龍舟賽事,讓富人捐助,繁榮貿易,這樣也吸引了一部分就業(yè)崗位,拉動內需。三是高價收糧,使糧商無法囤糧抬價,保持糧價穩(wěn)定。這三件事情下來,杭州的災荒很快就停止下來了,平安度過,看出他真心為老百姓辦事,從制度上進行改革。

像上面所舉之例,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吏都不去解決呢?這就看出一個官吏對百姓是不是真的憂,心中有沒有裝著百姓。所以“憂民”實際上是檢驗一個官吏好壞的試金石,也成了千百年來永遠的政治話題。這種以民為上的思想延續(xù)到共產黨就是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志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是徹底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编囆∑酵緦胰苏f:“我這個人沒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國的老百姓都富起來,我做一個富裕國家的公民就行?!编囆∑酵具€有一句話:“我是人民的兒子?!笨梢姡渭易罡镜哪康木褪菫榘傩辙k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