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貞觀之治的歷史啟示(2)

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 作者:國家圖書館


其三,李世民以軍事起家,無數(shù)的征戰(zhàn)使他成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將領。在靠軍事打天下的過程中,領袖權威已然形成。李世民當皇帝是在取得過許多勝利之后,他跟一般的皇位繼承人不同,他作為一名功勛卓著的帝王,不用擔心臣下與自己爭風,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一條批評意見而擔心自己的領袖地位被否定。他的能力和自信歷史已經證明了,所以他在克服別人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和權力弱點上,擁有了先天優(yōu)勢。

一條正確的意見被接受,往往需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力量:一是納諫者要正確理解進諫者的動機;二是進諫者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

貞觀四年,唐太宗考慮到日后要常去洛陽,所以提出要修建洛陽宮,遭到中書省大臣張玄素的反對。張玄素以隋朝滅亡的歷史作為例證,批評唐太宗重蹈隋朝的覆轍,認為皇帝應該珍惜民力,注意節(jié)儉。唐太宗當時非常不快,認為張玄素是在給自己蓋棺定論,批評自己不如隋煬帝。所以李世民問道: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比夏桀、商紂王如何呀?唐太宗誤解了張玄素進諫的動機,于是張玄素改變了進諫的角度,回答道:如果這宮殿非要修下去不可的話,那最后一定是同歸于亂。不再涉及對皇帝的評價而是突出國家的存亡,李世民也就理解了張玄素的苦心。原來張玄素不是要為自己蓋棺定論,而確實是替國家擔憂,唐太宗于是承認自己考慮不周,最終改變了態(tài)度,并且賞賜了張玄素,馬上下令停止修建洛陽宮。所以一條意見能否被接受,納諫者正確理解進諫者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大臣提意見,常有人言詞苛刻,為的是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視。貞觀八年,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唐太宗,對國家的很多事情提出批評。第一,他批評社會風氣不好,認為當下流行了高髻發(fā)型和短圍帽紗,“蓋宮中所化”。第二,他批評政府的苛捐雜稅太多,老百姓已經承受不起。唐太宗很生氣,對房玄齡等人說:“皇甫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斗租,宮人全是光頭,是什么用意?”唐太宗認為皇甫德參是在誹謗朝廷,要從嚴處理,將他治罪。魏徵解釋說,自古以來,上書皆言辭激烈,否則不會引起君主的注意,看起來如同訕謗,其實不是?;实勖靼琢?,下令賞賜皇甫德參。過幾天,魏徵又說,貞觀之初的時候,陛下聞諫則喜,近來皇帝納諫,心胸不如從前豁達。李世民立刻知道魏徵說的是什么事情,干脆提拔皇甫德參擔任監(jiān)察御史。

通過皇甫德參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有時候意見本身重要與否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一個言路暢通的環(huán)境。同時,使用適當?shù)难赞o表達才有利于意見被領導接受。一個正確的意見,對于國家來講,它涉及決策,影響深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