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蔚為大觀的武俠小說及偵探小說(1)

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zhàn)國”時代 作者:汪兆騫


通俗文學之武俠小說,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蔚為大觀。

在現(xiàn)代通俗文學中,武俠小說是淵源最深遠、讀者最廣泛的一種文本。鑒于武俠小說能開拓人們的想象,從中傳遞出與現(xiàn)實性有關(guān)的社會圖景和人生的況味,特別是俠客能作為具有超世本領(lǐng)的入世力量懲惡揚善,著名科學家華羅庚就稱“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1985年3月1日《光明日報》)。但多年來,武俠小說一直飽受雅文學的歧視,文學史家也對它持有偏見,視為不入流,排斥于文學殿堂之外。

韓非《五蠹》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仗劍出游之武士俠客,周秦時即已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與政治、戰(zhàn)爭風云中。《史記·游俠列傳》對俠客予以很高評價: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先秦西漢之《莊子》《列子》《左傳》《漢書》諸典籍中,都記有游俠、勇士之行跡;魏晉之《列異傳》《搜神記》《世說新語》等書中,更多涉游俠。唐時之“傳奇”故事,宋、元、明話本,演說武俠,更是綿延不絕,開武俠小說之先河。清時朝中重臣如紀昀都以文言筆記體寫短篇武俠作品,至晚清,俠義小說日趨繁盛,《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等紛紛亮相,武俠小說占去文壇的半壁江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新武俠小說以新的面孔姿態(tài),充滿活力地躍上文壇,在上海掀起足以讓新小說望塵莫及的閱讀潮流。其具有代表性的武俠小說作家有平江不肖生、顧明道、趙煥亭、還珠樓主、白羽、王度廬、鄭證因等。

最早殺入武俠小說園地的是平江不肖生,其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自幼習武,崇尚俠古之風,廣交武術(shù)名家和民間俠義之士,懷有強烈民族意識。曾兩度留學日本,返國后到上海落戶,鬻文為生,以筆名“不肖生”自嘲。他的第一部作品,為《拳術(shù)講義》,賣給《長沙日報》,籌得再赴日本的川資。

讓他在文壇暴得大名的是《留東外史》,與武俠無涉。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一儇佻之徒留日學生的齷齪生活,在國內(nèi)時“也不經(jīng)商,也不求學,專一講嫖經(jīng)、談食譜”,民國二次革命失敗,亡命日本,過著“分贓起訴,或吃醋揮拳”的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小說雖有一定的認識作用,而被獵奇者追捧,但其格調(diào)不高,難入大雅之堂。

平江不肖生一旦進入武俠小說疆域,他的才學、見識、心胸、靈魂,顯露無遺。他的神怪武俠小說《江湖奇?zhèn)b傳》,1923年起先在《紅雜志》連載,后又在《紅玫瑰》連載,大獲好評。成書后,讀者爭相傳閱,風靡全國,暢銷東南亞。后被改為電影《火燒紅蓮寺》,大眾爭相觀看,轟動各大城市。由于觀眾如云,電影《火燒紅蓮寺》不斷續(xù)拍,一直續(xù)了十八集,創(chuàng)中國電影續(xù)拍數(shù)量之最,至今無與比肩者。

小說以湖南平江、瀏陽兩地民眾爭奪地盤發(fā)生械斗為背景,勾連出昆侖、崆峒兩派劍俠沖突、大動干戈的江湖恩怨情仇故事。小說刻畫了昆侖派的紅姑、笑道人,崆峒派的甘瘸子、常德慶等眾多人物,演繹了他們的不同性格和命運,談不上個個鮮活,卻各有奇特經(jīng)歷。然而作者并不專意呈現(xiàn)奇人怪事,而是通過奇特幻想,在世俗愿望與審美意象兩方面顯示出非凡的藝術(shù)魅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