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俄國知識分子中的“工蜂”——“第三…

倒轉(zhuǎn)紅輪 作者:金雁


“第三種人”的終結與“歷史的回聲”

但和此前的“第三種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十月革命后的“新民粹派”已不是獨立的政治派別,也沒有獨立的組織活動,在政治上是完全依附于蘇維埃政府的,它只是一種思想學術和具體事務上的流派。但是這種狀況也沒有持續(xù)幾年,很快便被斯大林的社會改造浪潮吞噬。1929年,黨外經(jīng)濟學家比較集中的財政部和農(nóng)業(yè)部開始清洗,1930年,在由新經(jīng)濟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大轉(zhuǎn)變”和全盤集體化運動的高潮中,蘇聯(lián)宣布破獲了一個“反革命地下黨”——“勞動農(nóng)民黨”,新民粹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在其中。恰亞諾夫等15名學者在沒有公開審判的情況下死于非命。[ 這些人沒有一個活到1987年平反時,但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都死得不明不白,甚至卒年都不詳,是否都有正式的死刑判決也不詳,但是他們自此便從人間蒸發(fā)了。]至此,“第三種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在俄國的試驗不僅徹底失敗,他們的個人生命也悲慘地結束了。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實踐”的知識分子,已經(jīng)脫離了“為思想而生存、以對抗政府為主要目的”的俄國原來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含義,成為一種近似于現(xiàn)在“法團主義”(corporatism)的內(nèi)容、或具有NGO組織的某些活動模式。在1930年“新民粹派”被處決之后,俄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就不復存在了,標榜獨立于“政府與革命政黨”之外的“第三種人”也統(tǒng)統(tǒng)被納入蘇維埃國家體制。只是到20世紀70年代俄國持不同政見運動興起以后,俄羅斯大地上才又出現(xiàn)了以索爾仁尼琴為代表的“新斯拉夫主義”、麥德韋杰夫為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和以薩哈羅夫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反對派知識分子群體。

總體而言,蘇聯(lián)劇變以后流亡在外的別爾嘉耶夫等人以及索爾仁尼琴基本上繼承的是貴族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在“劇變”前后,俄羅斯社會與思想界對從平民知識分子-民粹派-列寧主義的這一傳承進行了越來越多的反思,自由主義則一度成為主流后又因經(jīng)濟轉(zhuǎn)軌中的挫折而再度衰落。而“第三種知識分子”則因為政治傾向模糊能為各方所容,并且因做了大量“實事”而獲得好評。社會輿論認為,應給予為創(chuàng)建俄國現(xiàn)代社會作出努力的“第三種力量”以應有的評價。劇變之前索爾仁尼琴對具有俄國自治局傳統(tǒng)的“社會工作者”頗為贊譽,1994年回國的索爾仁尼琴就力圖想與這種傳統(tǒng)的對接,他呼吁俄國知識分子重新掀起做“具體實際工作”的“第三種人”浪潮,并且他自己還創(chuàng)辦了一份“地方自治通報”的雜志。目前從投身政治的“顧問”和政府謀士以及科技工作者分化出來的“第三種知識分子-社會學工作者”近年來與世界非政府組織接軌,又以更廣泛、更多樣的形式活躍起來,他們從理論資源的汲取中和實際操作上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一百多年前的“第三種知識分子”及其社會實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