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農(nóng)奴解放問題上,按理說,對貴族不承擔國家義務卻享受經(jīng)濟特權(quán),最為不滿的應該是農(nóng)奴階層,但是一來農(nóng)奴中識字率很低,無法表達出他們的迫切愿望。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好沙皇”的思想在農(nóng)民中仍然更流行,農(nóng)奴們期盼著沙皇會“還給他們公道”,所以反而是要替“農(nóng)民出頭說話”的僧侶階層社會憤怒大過農(nóng)奴本身。
別林斯基與果戈理的爭論是平民與貴族的第一次交鋒,第一次短兵相接。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以后,俄國在對外戰(zhàn)爭中失敗,所有的人都驚醒了,所有的人都充滿了批判情緒,俄國歷史上的“平民化時代”到來了,后來我們在60年后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的失敗中,又重新看到了這一幕的重演,而那時農(nóng)民的社會仇恨取代僧侶成為了制度變革的“第一推動力”。[ С.Кара-Мурза,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1918-1921 урок для ⅩⅩⅠвека. М.,2003.с. 89-92.]
到了60年代兩個階級斗爭的尖銳性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農(nóng)奴制改革在知識界引發(fā)了立場不同的陣營隊列。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農(nóng)民的立場上說:對待農(nóng)奴制問題是一個分水嶺,是真反體制還是假反體制,在這個主要的問題上一看便知道,自由主義在喧囂“進步”的口號下最終和農(nóng)奴主“殊途同歸”了?!耙磺型恋囟际寝r(nóng)民的,要贖金根本談不上,滾蛋吧,地主們,乘你們還沒有丟命的時候!”托爾斯泰也明白貴族處境的尷尬在于,“要性命還是要土地這個問題,最后會弄到我們被割裂慘死為止”。61列寧也認為,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在政治實踐和階級立場上的差異,在文學活動中還不太明顯,而一到了關(guān)鍵時刻“出身”的不同就凸現(xiàn)出來了。
果戈里發(fā)表的《與友人書簡選》成為當時俄國社會的“大事件”,對他的《與友人書簡》“站隊”,把所有思想界的人物都卷了進來,一時間果戈理的“贊美者”和“謾罵者”仿佛交換了位置。此事件尤其是激起了左派陣營極大的憤怒,很多人為此痛哭流涕。果戈里被指責是“解放運動的叛徒”,說他通過“實行美德的總督及總督轄區(qū)來改造俄國。”[ 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三聯(lián)書店1995年,81頁。]別林斯基以他一貫的激烈言論指責“果戈理瘋了,精神失常了”,這是一本“卑鄙的書,無恥之徒的卑鄙,”它不但是政治上的墮落和藝術(shù)上的倒退,“對最高當局所唱的頌歌給作者帶來了人世間極好的境遇”,果戈理想仗著這本書來做“帝師”之位,他說“俄國所需要的不是教誨,不是祈禱”,而是用行動去“廢除農(nóng)奴制”。別林斯基于1847年7月15日在巴黎發(fā)表了著名的《給果戈里的一封信》,別林斯基在信中說:“你,倡導皮鞭的教師,韃靼生活方式的辯護士,你在干什么?你站在深淵邊上,你根據(jù)正教而發(fā)你的高論,據(jù)我了解,因為正教向來偏愛皮鞭和牢獄,向來對專制獨裁五體投地,以宗教為掩護、皮鞭為倚恃、虛偽與道德被當作真理與美德宣言的此時,我們不能緘默,……俄國道德就不在神秘主義、不在唯美主義、不在虔誠信教、俄國民族可以原諒一本劣書,但不能原諒一本有害的書”,“即便你想謀殺我,我也不會比讀了這些可恥的文字更恨你些”。[ 袁曉禾、陳殿興選編:《果戈理評論集》袁王禾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174頁。] 我相信所有學俄語的人,喜歡俄羅斯文學的人都曾經(jīng)被這幾句連珠炮似的發(fā)問而感到激動。這種別林斯基的“散文體”對后世文風的影響很大。
在“遺囑”中最讓別林斯基暴跳如雷的是果戈里強調(diào)知識界要從“外圣”轉(zhuǎn)到“內(nèi)圣”,要“應該嚴格審視自己,需要思索的不是別人的黑暗,不是天下的黑暗,而是自己心中的黑暗”。在這里果戈里不點名地否定“激進派”無意義的殘酷,和批判那些煽動下層人造反的言辭,這些都如同踩到了別林斯基痛處。過去別林斯基就對果戈里愛擺導師的架子、對整個俄國思想界指手畫腳地說教的做派表示不滿,而現(xiàn)在他進入到“反動行列”中仍然還在發(fā)號施令,豈不是太拿自己當思想界的領軍人物了。另外,讓別林斯基不能容忍的是,果戈理在1845年完成的《占據(jù)重要位置的人》一文中對貴族階層大加贊揚,認為他們是俄羅斯精神的代表,是民族美德的體現(xiàn)者,是人民之精華,即沒有德國貴族的傲慢又沒有英國貴族自吹自擂,注定了是承載向“每一個人傳播高尚道德的容器”。[ ГогольН.В. Выбранные вопросах места из переписки с друзьями .СПб.,2005.с.184.]這種以社會出身劃線的做法使別林斯基感到了的侮辱。別林斯基在與果戈理的論戰(zhàn)中,果戈理的農(nóng)民問題的見解、他的道德觀、人道主義精神和博愛精神、幾乎他早年的一切都成了“虛偽表演”,都成了別林斯基抨擊的對象。
從“狐貍”走向“刺猬”:
“平民知識分子”時代
接下來,別林斯基與果戈理在一系列基本問題上都發(fā)生爭執(zhí):前者認為俄國的出路在于要進行激進的變革,后者則認為植根于基督教學說的“人性向善”的改造則更重要;前者主張解放農(nóng)奴,建立新制度,后者說這種解放有可能比農(nóng)奴制更糟糕,因此“農(nóng)奴解放”這樁事應當先放一放,首先應當教育那些有文化的人,俄國的事情壞就壞在那些官吏身上,壞在那些沒有受到教育的地主身上;前者說,你認為拯救俄國的道路在于歐洲文明,這是一個多么漫無邊際的詞啊,所有的人都在毫無意義的宣傳著“歐洲文明”這個名詞,把歐洲文明構(gòu)成了一個幻影,至今沒有人真正看到它,如果你想要伸手去抓它,它就會煙消云散,后者說,俄國只不過比歐洲晚發(fā)展一個階段,實際上并無根本的不同,要想消除俄國的落后局面,除了借鑒歐洲文明,似乎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前者認為,認為宗教不能救俄國,俄羅斯人是無神論的人民,俄國農(nóng)民向來是一邊談著上帝,一邊扣屁股,后者說,當然應該對俄國的教會進行批評,使之接近理想境界,但是別忘了俄國的宗教歷史,不要忘了教會中的優(yōu)秀人物如何抗擊外敵和增進民族團結(jié)的。兩人都在呼喚對方,“醒一醒吧,你面臨著無底的深淵”,也不知道究竟誰面臨著無底的深淵,但是起碼兩種世界觀中間橫亙著的深淵是無法彌補了。
兩人都在表白自己代表者大多數(shù),別林斯基說,我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且還代表著俄國,我是在以俄國人民的名義發(fā)言,果戈理反駁道,我更有權(quán)代表人民,我的作品說明了這一點,你又能拿什么作品證明俄國人民對你的認識呢?你寫出了什么可以看出這種認識的作品呢?別林斯基氣得發(fā)昏,舉不出自己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他也深知自己那些評論文章的受眾面無法與果戈理相比,只好拿普希金當靶子,說普希金,只要寫上“兩三首忠君的詩,穿上宮廷侍從的制服,便會立刻失去人民的愛戴。果戈理說,言下之意好像說我在給政府唱贊歌,可我沒有在任何地方頌揚過政府,我只是說,政府也是由我們組成的。別林斯基說,俄國要緊的是改革社會制度,果戈里強調(diào),每個人自身的完善更重要,不知為什么,我們一般都更關(guān)心名稱和招牌的變換,總是急急忙忙去改變名稱和招牌,去追求這些變化,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尋求避免一切禍根的藥方。對藝術(shù)他們也有不同的理解:別林斯基說,文學藝術(shù)是為了揭露真相,讓人們奮起戰(zhàn)斗,果戈里說,藝術(shù)給人帶來的是和解的真理,而不是仇恨,上戰(zhàn)場不是我的事。
俗話說,兩軍相遇“勇者勝”,果戈理本來就理虧一層,更何況刺猬群體正在上升階段,在農(nóng)奴制問題上的道德優(yōu)勢使他們乘勢而起,別林斯基在與果戈理的論戰(zhàn)中大獲全勝。別林斯基與果戈里之間的分歧是俄國知識界兩個階層思想分野的最早的表露。有人稱之為“一個俄國(貴族)與另一個俄國(平民)的決斗”。后來伯林評論說:果戈理的信是“最直接明快的保守立場宣言”,別林斯基的信成為“俄國革命分子的《圣經(jīng)》。[ 伯林:《俄國思想家》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務公司1987年,210頁。]《貴族之家》的“無力回天”,《父與子》兩代人的差距從此形成。在整個俄國都在為“果戈理事件”重新站隊的時候,果戈理本人也一直處在強大的精神壓力下,1848年果戈理發(fā)表了《作者的懺悔書》,表示要接受批評,但是這是他真實的想法,還是迫于壓力的違心表態(tài)?應該是后者的成分更大一些,因為在果戈理生命的最后階段,他一直處于一種絕望的分裂當中。1852年在別林斯基去世4年后果戈理病逝。果戈理臨死前燒毀了他的所有書稿和一切書面的東西,其中包括《死靈魂》的第二卷,大量已經(jīng)完成和剛剛開始的作品手稿。在他墓碑上只有一句話,取之《耶利米書》中,“我因我悲苦的話而發(fā)笑”,直譯為“含淚之笑”。不知道他所苦所笑的是自己,還是整個俄國的知識界?后來“果戈理之笑”變成為了知識界寓意深遠的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