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獻章:搖櫓擺舟啟新航(2)

中國大儒·國之重器 作者:大鳥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白沙里(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人,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臺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后人又稱其白沙先生。生于公元一四二八年,明宣宗宣德三年,卒于公元一五〇〇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他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耕讀世家,父祖皆無顯名。其祖父名字頗像二十世紀山西昔陽縣大寨村的那位著名農(nóng)民,名陳永盛,號渭川。和陳永貴不同,陳永盛“不省世事,好讀老氏書”。其父名陳琮,號樂蕓居士,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賦,過著和大多數(shù)鄉(xiāng)間文人一樣的悠閑的隱居生活,二十七歲便英年早逝。

我曾經(jīng)在敘寫周敦頤的那篇文字中思忖過:一代大儒的成長,是否必須以幼年失父為代價?何晏沖齡喪父,后由繼父曹操調(diào)教培養(yǎng);韓愈幼年父母雙亡,其兄將其撫養(yǎng)至大;孫復(fù)父親早亡,獨與寡母相依為命;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再醮,繼父為其完成學業(yè)提供生活保障;周敦頤少年失父,母親與舅舅將其撫養(yǎng)調(diào)教至大……陳獻章也經(jīng)歷了這種人生的不幸。

而且,他更為不幸,甚至與父親陳琮彼此連面都沒見過。

作為遺腹子,陳獻章自出生之后便為孤兒,從此與他二十四歲的寡母相依為命。陳獻章幼時一直體弱多病,他自稱“無歲不病”,全是在母親含辛茹苦、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下才不至于夭折,乃至“至于九歲,以乳代哺”。一個九歲大的孩子,仍在吮吸母親干癟的乳房,這的確少見。

特殊的成長氛圍,極端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陳獻章深知母親的艱辛與不易,自懂事之日起,他便對母親敬愛非常,極為孝順?!睹魇?儒林列傳》中說:“獻章儀干修偉,右頰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節(jié),獻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輒心動,即歸?!北擞幸荒钌?,此即一感應(yīng),這就是母子連心。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及?!泵辖荚浴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綿密縫制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千年傳唱不衰。陳獻章也有一篇訴說母子情深的散文,盡管知道它的人不多,但其文學感染力比孟郊的詩作更強,更催人淚下。

公元一四八三年,明成化十九年,五十五歲的陳獻章為避盛氣凌人的吏部尚書尹昊,向朝廷稱病,請求歸家事母。在上書給明憲宗的《乞終養(yǎng)疏》中,他這樣寫道:“非母之仁,臣委溝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視臣之衰如在襁褓。天下母子之愛雖一,未有如臣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也……臣母之憂臣日甚,愈憂愈病,愈病愈憂,憂病相仍,理難長久。臣又以病軀憂老母,年未暮而氣已衰,心有為而力不逮,雖欲效分寸于旦夕,豈復(fù)有所措哉!”拳拳孝母之情,溢于紙上,令人聞之落淚。朱見深皇帝讀后大為感動,不僅準許他歸家奉母,另外還特別封他為翰林院檢討。

表現(xiàn)在少年陳獻章身上的不僅是明理懂事,孝敬母親,更為突出的是他聰明早慧,資稟異常。《明儒學案》中稱他“自幼警悟絕人,讀書一覽輒記”。當陳獻章剛剛讀《孟子》一書,接觸到其中的“天民”概念時,年幼的他為之慨然說:“為人必當如此!”

如果你的記憶力不是太差,應(yīng)該記得還有位兒童也曾在他的人生初年說過類似的話。幼而穎悟的朱熹剛接受啟蒙教育,當老師授以《孝經(jīng)》時,他粗粗一看后即在其上題寫道:“不若是,非人也!”

幼小的陳獻章與孩提時的朱熹所共同表現(xiàn)出的人格稟賦是:親近經(jīng)典,志向遠大,立意宏遠,執(zhí)意踐行。

陶淵明曾蓄素琴一張,上無琴弦,每當心中意至,輒取下虛拂一番,以造心中之趣。陳獻章夢中也曾自拊石琴,其音泠泠然絕美,夢中有人對他講:“八音中唯石難諧,子能諧此,異日其得道乎?”醒來后,陳獻章以為得到神啟,于是為自己起別號為石齋,胸中慨然有承繼圣賢之意。

正統(tǒng)十二年,公元一四四七年,二十歲的陳獻章應(yīng)廣東鄉(xiāng)試,考中為舉人。次年參加會試,中副榜進士,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

公元一四五四年,二十七歲的他偶然間聽聞到撫州崇仁的康齋先生大名,遂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一路追尋到崇仁,投其門下,向拒不出仕、困處鄉(xiāng)間、怡然自得在家讀書課徒的吳與弼先生虛心請教。

“千萬里,我追尋著你——”看來,這首悠揚而抒情的歌不光今天的人會唱,旅途中奔波的古人大概也會常常哼起吧。其間大不同的是,今人千萬里追尋的往往是金錢或女人,而古人苦苦追尋的卻是知識與學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