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株牡丹前,嘉誠公主對著年幼的隱娘,訴說“青鸞舞鏡”的故事。
昔罽賓王結(jié)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饈,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蓖鯊钠溲?。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多年后,帶著刺客身份返回魏博城的隱娘明白,嘉誠公主就如同那罽賓國王宮中的珍禽青鸞,優(yōu)雅高貴,卻始終孤單、落寞,沒有同伴。這樣的生命情境,不單只是這個故事的寓意,更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題。對電影美術(shù)暨服裝設(shè)計黃文英來說,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是青鸞。他們都在尋找同類,但也都失落。因而,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是一道孤絕的身影。
他們,獨一無二,無處共鳴;孤高特立,耽溺完美。外在場景與衣裝設(shè)計的華美精細,成為角色自身的對照,用以對比內(nèi)心深處的寂寞,同時也影射信念的執(zhí)意追求。透過色彩、造型、素材的運用,將人物的孤單和執(zhí)念,形象化為陳設(shè)或裝飾,如同塑造一面象征之鏡,反映他們的高雅或盛氣、失意與哀戚。
于是,鏡子的比喻,對照出角色之間的獨特性。
嘉誠公主與其雙生姐妹道姑,二人截然不同的服裝造型,凸顯出對抗混亂世道的兩種悲劇情感。道姑自始至終的白衣,對比嘉誠公主為了順應(yīng)時宜所穿戴的各式禮服:一邊是投身革命、抗拒威權(quán)的象征;一邊是委屈求和、身不由己的比擬。再者,一人分飾兩角的戲劇安排(道姑與嘉誠公主兩角,皆由許芳宜小姐飾演),隱喻著亂世中扭曲性格與無奈心態(tài)的兩面一體。尤其,隱娘與道姑,一白一黑的對比,共同形成太極符號的顏色,宛如兩道互補互抗衡的力量,于視覺上形成一則既富超現(xiàn)實氛圍又充滿辯證的風景。
如果說,“青鸞舞鏡”的寓意,道出沒有同類的孤寂;磨鏡少年的出現(xiàn),為這個長久的失落,提出撫慰,以及新的契機。他的負鏡裝扮、故鄉(xiāng)少妻贈鏡的回憶、以磨鏡為業(yè)助人的游歷,映照出一道心靈清澈的鏡像,引伸出另一種視野,領(lǐng)隱娘走向生命的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