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錦州撤退前后(5)

魂兮歸來 作者:趙云峰 胡卓然


12月11日的電文記載:“秦皇島于佳日,又到日軍艦一艘,載水兵約八十……蒸日軍官十人,兵士一百十人,由津赴山海關(guān)”。12月26日的電文記載:“敬酉天津日軍部代表中川,持駐屯軍司令部致函北寧路局,要求借車三列,共頭等三輛,二、三等二十四輛,棚車、平車等三十五輛,于寢早六時至十時,分次由塘沽開津。并云,第一日運軍官約七十員,兵約一千九百名,馬匹六十匹,炮四車,輸送約四日,兵數(shù)不詳……”12月30日的兩份電文分別記載:“昨日閣議決定,取消由日本內(nèi)地添派一混成旅赴津之令,改由關(guān)東軍派一部隊急赴天津”,“三十日早三時半,據(jù)秦皇島報,由東南開來日本魚雷艦二艘,一名幕竹,一名若竹,每艘載官兵八十余人,大炮十二門。前開來之府怨艦,于早十一時半開向西南去。又,早七時余,開來日兵艦一只,艦名巴云,載官兵五百余人,大小炮二十一門,距碼頭二三里下錨。又,十一時來日本大兵艦一只,距碼頭二十余里,該艦上空有飛機二架,旋向東飛去。又,距南海四,五里外,有日艦三只”。

后一封電文顯示的日本海軍施以的軍事壓力,長期為史學界忽略。其中“若竹”不是小小的“魚雷艦”,是日本海軍的“若竹”號二等驅(qū)逐艦。而艦名“巴云”的軍艦,看似是日本海軍“八云”號巡洋艦艦名之誤,實際上“八云”號巡洋艦當時已編入訓練艦隊,不會出現(xiàn)在中國沿海。此艘“距碼頭二三里下錨”的軍艦,根據(jù)日本海軍的檔案的記錄,實際上竟是那艘著名的“出云”號巡洋艦。當時,連日軍的“出云”艦都已出馬,開始威脅東北軍后方了——

可見,東北軍即是在其后方如何緊張的背景下,進行了錦州一帶作戰(zhàn)的。

1-34 錦州之戰(zhàn)期間,裝運日本軍火來津之日艦與日輪

難道說,一切都是東北軍的責任?國民政府無需統(tǒng)籌全局也無需給東北軍補給,他們的“抗戰(zhàn)”就是給東北軍發(fā)幾封電報(這電報還可以有幾封讓文官處發(fā)),足矣……

雖確是在沒有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情況下從錦州撤退,可是在這樣孤立無援背景下的撤離,東北軍是否帶有無奈和痛心的心境呢?

12月31日和1月3日,撤出錦州的東北軍以“東北軍下級軍官”名義,兩次發(fā)出了聯(lián)合宣言。

而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戰(zhàn)事已進行這么多天了,東北軍發(fā)出的兩次聯(lián)合宣言,竟還是需繼續(xù)提到25日國民政府就保證“迅即籌發(fā)”的軍餉和彈藥補給問題:

“乃自一中全會開會之后,三次轉(zhuǎn)電中央,請發(fā)彈藥接濟,無一應者,是中央抗日能力,僅于一紙電文,數(shù)張標語”(12月31日)?!皩|北前線將士之呼吁,迄無一彈一錢之助”。

“六日以來,數(shù)電中央,請械請彈無應,請航空隊救護隊,亦無應?;匾晿屩信谥袆t彈藥僅存數(shù)發(fā),而中央所持為死守者,又只電文數(shù)紙……”(1月3日)

到1931年12月31日,從國民政府保證“迅即籌發(fā)”起已有六天了,東北軍仍是“無一彈一錢之助”。到1932年的1月3日,東北軍還是只有無奈地說“請械請彈無應”!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臺灣秦孝儀主編的《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還收錄了一份12月9日蔣介石發(fā)給張學良的電報:“航空第一隊已令期限3日內(nèi)到平,歸副司令指揮?!?/p>

12月9日前就被“下令”須 “3日內(nèi)”赴援東北軍的航空隊,到了12月下旬還需東北軍再次請求,到了1932年1月還是處于“無應”的狀態(tài)。

上述的這么多的情況,發(fā)生在日軍大舉來襲之際,是怎樣觸目驚心的史實。

1-35 1-36錦州之戰(zhàn)期間,擾亂東北軍后方的日軍在天津構(gòu)筑的防御工事;當時日軍在天津日租界公開設(shè)置的哨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