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布家是利加咀村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和門樓。正房是供家庭集體居住的,分為圈房、前廊、上室、下室和后室。圈房——用圓木疊成的內(nèi)圈房,即主室。主室右側(cè)墻上供有灶神,下面是火塘,放著三足架?;鹛恋闹車佊心举|(zhì)地板,這里是全家的中心,即議事、炊事、進(jìn)餐的地方,也是一家之長、老年婦女及其未婚少年和孩子睡覺的地方。他們圍著火塘白天席地而坐,夜晚就地而寢,臥具是麻線縫成的草墊或牦牛毛毯子、羊毛毯子。年邁的阿媽住在主室,日夜守著并管理火塘。
院落的西廂房稱“喀拉意”,即為經(jīng)樓,每一戶人家都將這兩層樓房安排為下層儲放柴草,上層供奉佛像。門樓和東廂房稱“尼扎意”,下層圈養(yǎng)牲畜,上層也稱“花樓”,每個成年女人單獨(dú)一間,供走婚用。
帕布老阿媽把我安排在尼扎意的一間花樓里,說是女兒次瑪?shù)姆块g。次瑪去了縣城還沒回來,她的房間簡單而干凈,一張床、一張小方桌、一把椅子,右邊墻上以一塊藍(lán)色翠花布為裝飾,掛著幾件衣服。小方桌上有一個土陶罐,插著幾束干枯了的蘆葦,上方便是雕刻有精致花卉的窗戶,窗外有一棵枝葉茂密的老樹。
屋里最顯眼的是土陶罐旁的小相框。照片上是一對親密的情侶照片,女孩十八歲左右,眉目清秀,充滿靈氣,水汪汪的眼睛盛滿了無限柔情。她身著艷麗的本民族服飾,頭上盤著發(fā)辮,外繞著彩珠串,佩戴一副精致的銀耳環(huán);上身穿金邊襟衣,縫有銀質(zhì)的花紋紐扣,與之搭配的是一條銀質(zhì)項鏈;下身著百褶裙,在三分之一處有一圈紅線。男孩二三十歲,是漢族,英俊瀟灑,一身休閑裝,上身是一件灰格子的棉襯衣,下身是一條牛仔褲,戴著西部牛仔帽,一副墨鏡遮擋了他的眼,唇齒間掩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照片上的兩人甜蜜相擁,背景是大片的青稞。
我指著照片上的女孩問老阿媽女孩是不是次瑪,老阿媽依然樂呵呵的,點(diǎn)了點(diǎn)頭,說了句蒙古語,伸手示意我休息一會兒,吃晚飯時叫我。
老阿媽走出了房間,我再次端詳著小方桌上的照片。因為利加咀母系村莊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走婚習(xí)俗,一個漢族男人走進(jìn)這個隱藏在木里深山中的母系村莊,與美麗女孩發(fā)生戀情的背后一定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我正在遐想中,門外響起急促上樓的腳步聲。一位小女孩用蒙語喊著,還沒等我走出門,便一頭沖進(jìn)屋。她見著我后,卻很詫異。小女孩叫洛瑪,次瑪是她的姐姐。洛瑪剛放學(xué)回家,看見姐姐房門開著,以為姐姐回家了。
我送給洛瑪一盒鉛筆和一些糖果,她沖我甜甜地笑著,顯得很友好。她就在村莊的小學(xué)讀四年級,會說一些漢語。
洛瑪告訴我她今年十二歲,最渴望的就是等待今年過年為她舉行“成丁禮”。在母系部落,男女都穿麻布長衫,系腰帶,年滿十三歲時要更換服裝,男子穿褲子,女子穿裙子,這一儀式稱為“成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