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有研究時間的心理學家把未來分為“近期未來”(near future)和“遠期未來”(distant future),而“五年”恰巧是一個典型的遠期未來的長度。
“遠”和“近”本就是相對的概念,未來的幾個小時、幾天、幾周可以說是近期未來,未來的幾年則是遠期未來。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對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的事件,會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應對,也就是說,存在兩種未來視角。這種現(xiàn)象最早由以色列心理學家里伯曼(Liberman)和美國心理學家特普(Trope)于1998年發(fā)現(xiàn),并用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來加以闡釋。
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個剛入讀心理學專業(yè)的大一學生,可能會定下“成為心理學家”這樣的遠期目標,但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心理學家”,也不知道要通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心理學家”。他之所以設立這個目標,可能只是因為這個目標足夠“高大上”,能夠滿足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期許。所以遠期未來視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細節(jié),更多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近期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例如這位大一學生,在學習《普通心理學》這門課程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后練習這些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要主動和老師溝通,甚至去摸清授課老師的脾氣和喜好。而這些具體努力最終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個好分數(shù),但是從長期視角來審視的話,拿高分對他來說,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面對問題時采用這兩種視角各有利弊。做遠景規(guī)劃時,人們通常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從價值和意義來看,這些遠期目標的設定并無不妥,但是往往會缺乏可行性。而對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們會較多考慮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但這種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xiàn)的事,而回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年設想”實在是一個很有用的技巧,它讓我們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來構想遠期未來,把時間拉近到眼前,使未來鮮活生動起來,這就有利于從實施的角度去具體設計實現(xiàn)未來的方式。同時,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時間跨度很長,我們就不會把可行性、便利性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jù),就不會因為一件事簡單易實現(xiàn)就去做,而是從它的長期價值出發(fā),同時考慮確實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