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維恩的麻煩,幾乎都是自找——文藝青年似乎總是喜歡毒害自己。對改變了美國音樂史的鮑勃·迪倫,人們尚有“特立獨行”一說。對勒維恩這種只關心自己音樂的家伙——行為不檢、恃才放曠、寧可去跑船也不愿意唱那些討喜的歌——也許他們就適合自生自滅。一般電影會讓觀眾相信:主人公的堅持是有道理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死不認輸?shù)男愿衲芨淖兠\?!蹲磬l(xiāng)民謠》不講這套,即便勒維恩真的成名了,他就會放過自己嗎?恐怕還是會自我嫌惡,放浪形骸。但科恩兄弟繞這么大的一個圈子,絕不是想給勒維恩下判詞。導演沒有表現(xiàn)出多余的憐憫,但還是對主人公有所偏幸,哪怕是嘲諷,哪怕是讓他疲于奔命像條狗。如果不是這種偏幸,也不會有《醉鄉(xiāng)民謠》這部電影了。
有趣的是,電影有一個神秘任務,那就是找貓。導演很認真地說,因為《醉鄉(xiāng)民謠》沒什么劇情,所以便把貓擱到里頭,反正文藝青年都喜歡。更何況,這只貓還叫尤利西斯,屢次脫逃,不知所終。有人說,貓是那位死去搭檔的代替物,預示著死亡和勒維恩的一蹶不振,這或有道理。博爾赫斯在《南方》寫到了一家咖啡館里的貓,它冷眼看世界。當主人公撫摸毛皮,“他覺得這種接觸有點虛幻,仿佛他和貓之間隔著一塊玻璃,因為人生活在時間和時間的延續(xù)中,而那個神秘的動物卻生活在當前,在瞬間的永恒之中”。
有人說,看《醉鄉(xiāng)民謠》,豎著耳朵聽就是了。我的感覺稍有不同,起音樂時,喜歡民謠的固然可以如醉如癡,感受眠思夢想的黃金時代。于我而言,彼時彼刻的電影卻進入一個“無聲的空間”,所有挑唇料嘴喧擾嘈雜全都消失,只有勒維恩和他的歌,只有民謠歌手和他們溫暖抒情或不容于世的聲音。如果這也是一部關于解謎、關乎自我尋找的人物傳記電影,那么,只有在這些幕間休息般的個人篇章,我才真正找到了勒維恩·戴維斯。
最后揭曉下答案。Inside Llewyn Davis的片名,出現(xiàn)在第68分鐘。勒維恩推銷自己的音樂,亮出了這張同名專輯,老家伙讓他現(xiàn)場來上一首。兩個工整的Zoom-in推鏡,被聚焦的臉部特寫,勒維恩在真情演唱,老家伙也聽到心里去了??墒牵@樣的音樂不賺錢啊,所以還是回紐約吧。最后,他終于決定要放下什么了,跟這放任自流的時光,跟那個神秘人,也跟觀眾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