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在將弁構成上的這個特點,其好處是不致因為部將自立門戶而削弱力量。以后左宗棠轉戰(zhàn)各地,所部皆能隨征。但是,其部屬后來能晉升高級官職的很少,所以在湘淮系的派系爭奪中,左宗棠一系的政治勢力最小,致使左宗棠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中常處于寡助無援的境地。在編制上,采取營、總哨、旗等多種形式,新軍四營基本上按照舊湘軍編制,每營官兵500人;四總哨,每哨官兵320余名;老湘營四旗,每旗官兵360人;另立精銳八隊,每隊25人,作為主帥的親兵,又每營旗配置長夫200名,擔運軍需。楚軍的長夫比湘軍每營營夫多20人,其目的在于可使軍隊行動迅速,不致過多地騷擾地方,減少軍隊與地方的矛盾。各營戰(zhàn)后減員時,可隨時從長夫中去挑選補充勇丁,以保持軍隊的戰(zhàn)斗力。招募工作一開始,左宗棠就規(guī)定,“火勇、長夫等各須一律精壯樸實,毋得以吸食洋煙及酗酒、賭博市井無賴之徒充數(shù)?!边@些做法,大體上仿照曾國藩創(chuàng)定的湘軍營制,又兼采王錱制定的“老湘營”旗制。
這樣,楚軍就形成了混雜的編制,可以各隨其習,各揚其長。此外,關于將弁待遇,營官“坐糧每月二千五百余,行糧每月二千八百,散勇每名每月四兩二錢(火勇一錢,長夫一錢),召募成軍,每月口食錢每名百文”。召募經費、軍裝以及一月坐糧、一月行料總計約需銀六七萬兩,均由湖南巡撫撥款。
六千楚軍成軍后,總管營務由王開化擔任,寧鄉(xiāng)劉典和湘鄉(xiāng)楊昌浚分別擔任副手。其實,他們三人正是楚軍的開山大將。
楊昌浚(1826—1897),字石泉,號鏡涵,又號壺天老人,道光六年(1826年)九月初九出生于湖南省湘鄉(xiāng)縣神童鄉(xiāng)豐樂三十八都。他自幼家貧如洗,其父親楊仲明是鄉(xiāng)村的普通手工藝人。道光十五年,他9歲時母親病喪。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楊昌浚往左氏芭蕉山館拜羅澤南為師,學習程朱理學和武藝。咸豐元年(1851年),他考中生員。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進入湖南,他跟隨羅澤南在籍組織團練。咸豐四年(1852年)夏天,他跟隨羅澤南轉戰(zhàn)湖北;十月,羅澤南率湘軍所部攻太平軍于田家鎮(zhèn)對岸半壁山,楊昌浚逞勇先登,羅部接連攻下廣濟、黃梅,楊亦“積功”為訓導(縣學教官副職)。咸豐六年(1856年),他與劉蓉在家鄉(xiāng)辦理團防,升教授(府學教官);這年,他父親去世,回家守孝三年。
楊昌浚跟著左宗棠干了幾十年,為之出了大力氣。楊為新編的楚軍管后勤,當時湖南已被多年兵戰(zhàn)弄得公私盡枯,但左宗棠說,他個人可以節(jié)儉,而軍隊不能缺少花銷,官兵的餉俸不能少于湘勇。
湘楚等團練軍隊的餉源國家全不負責,曾國藩為軍餉吃盡了苦頭,但湘軍的待遇確實很高。綠營軍雖是國家的正規(guī)軍,守備部隊每兵月錢一兩,作戰(zhàn)部隊一兩五錢,騎兵月俸二兩,而湘軍士兵月俸六兩,將領更高,“將五百人者則歲入三千,統(tǒng)萬人者歲入六萬金”。左宗棠也想與湘軍一般,但很難做到了,由于多年戰(zhàn)爭,地方上的錢已枯竭了。楊昌??嗨芽喙?,才給士兵湊足月錢四兩多,這個數(shù)也不算少了。每月全軍的開銷也要七八萬兩,巡撫駱秉章和楊昌浚拼命搜刮,才勉強維持。軍隊的困難,讓左宗棠感到苦楚,也養(yǎng)成了他的勤儉習慣,使他的楚軍上下較為廉潔,這也是想貪沒得貪的客觀現(xiàn)實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