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位支持未來的藝術(shù)作品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與慕尼黑(16)

理查德·瓦格納作品—生平—時代 作者:【德】狄特·波希邁耶爾


鑒于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在王室的宮廷和國家劇院,對瓦格納作品的禁演也就一去不復(fù)返了。在路德維希二世的影響下,慕尼黑完全變成了一座瓦格納城,在國王的有生之年,慕尼黑成為首次演出四部瓦格納作品的地方。動蕩的1865年本來應(yīng)該以此結(jié)束:解聘瓦格納這位“建筑街壘路障的人”和“未來的音樂家”,并且將他驅(qū)逐出慕尼黑。而就在這一年的中間,即在6月10日,《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首次被搬上舞臺。對作曲家和導(dǎo)演瓦格納而言,這次首場演出是他最幸??鞓返捏w驗:到那時為止,以他自己的作品在歌劇舞臺上的體驗。隨著這場首演,這部作品為期六年的奧德賽式的漂泊歷史也結(jié)束了,有人曾懷疑它是無法被上演的戲劇。在瓦格納看來,漢斯·馮·比洛是一位完美的指揮家,而那對藝術(shù)家夫婦施諾爾·馮·卡洛爾斯菲爾德則堪稱理想的表演者。在這場首演幾個星期之后,漢斯·施諾爾·馮·卡洛爾斯菲爾德就去世了。直到今天,有些惡嘴毒舌還毫無根據(jù)地、刻毒地聲稱,他死于《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歌劇角色的過高要求,盡管他在慕尼黑的系列演出之后,還完全擁有聲音力量地演唱了其他歌劇唱段,比如,在7月9日,他在宮廷和國家劇院演唱了艾里克這個角色的歌劇唱段。對瓦格納的畢生來說,漢斯·施諾爾·馮·卡洛爾斯菲爾德是在“未來的藝術(shù)作品”中歌唱演員業(yè)已實現(xiàn)的烏托邦,是他的“完美的理想”,正如他在為這個舉世無雙的藝術(shù)家撰寫的回憶錄(Erinnerungen)(1868年)中所寫的那樣。1861年6月16日,當(dāng)時還是王儲的路德維希二世,體驗過漢斯·施諾爾·馮·卡洛爾斯菲爾德扮演的羅恩格林這個角色。

根據(jù)新聞報道,自從勞拉·蒙蒂茲事件之后,民眾的心不再那么如此沸騰,盡管如此,由于一位女主角的扮演者長期生病而多次被推遲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首場演出——在來自全歐洲的內(nèi)行觀眾面前——一直到7月1日的其他三場演出,對瓦格納及其演出團(tuán)隊而言,成為絕無僅有的勝利。當(dāng)然,這毋寧說是在觀眾和音樂家眼里取得的勝利。而在那些尤其吹毛求疵的、保守的新聞媒體眼里,這就算不上什么勝利了,這種媒體尤其反感這部作品中被他們主觀臆測的有傷風(fēng)化。對瓦格納懷有敵意的《人民信使報》刊文,指出一種代表許多人的聲音:“音樂是瘋狂的,歌劇腳本是無聊的,全劇是精神錯亂癲狂的,沒有任何地方有意義,但是,好色淫蕩內(nèi)容卻越發(fā)多起來?!?/p>

1867年和1868年,在比洛的指揮下,人們排演了瓦格納的歌劇,這些演出是值得紀(jì)念的:1867年6月16日,人們把經(jīng)過重新導(dǎo)演的《羅恩格林》搬上舞臺。1867年8月1日,人們把經(jīng)過重新導(dǎo)演的《唐豪瑟》搬上舞臺(這兩部作品都是為了遂國王的心愿,而被重新導(dǎo)演的,而且,這兩部歌劇上演的時間間隔最近)。如前所述,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把這兩部作品視為一個整體。最后是1868年6月22日進(jìn)行的《紐倫堡的工匠歌手》凱旋般的首場演出,成為這批演出的巔峰之作。這也是在瓦格納的有生之年最令人陶醉的、藝術(shù)上的成功。路德維希二世甚至允許自己站在國王專用的包廂里,向群情激昂的觀眾鞠躬,而此舉轟動性地違背了宮廷的禮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