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一樣,會時不時感覺失落。當你感覺失落時,你的內心自然想振作起來,這時,也許你會用一種現在普遍的解決方式去改善心情,那就是購物——無論是網上購物或是實體店購物。人們的腦中充斥著所有電視廣告或者雜志廣告,在那些廣告中,人們總是因為獲得了某個產品,使自我感覺好了很多。人們的腦中還經常存留著過去的經驗——你記得曾因為擁有某物而振作起來,于是你想再次感受那種經歷,在被失落感包圍的現在,你希望重溫那時的快樂時光從而振作自己。
但是,真正外出購物時,人很難有清晰的思考,結果是你買回一堆東西,卻發(fā)現自己根本不需要。身外之物原本就不會給你帶來更多快樂。如果你感覺糟糕,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中反省自己。慢慢來,善待自己,放慢步伐,反省自己,這會幫助我們改變心態(tài),并且這種內在的反思是免費的,你不用為此開具一個月的信用卡證明。我并非想說,當我們需要鞋子時不能買新鞋,或者一次次地用物質犒勞自己是不對的,我的意思是,快樂的關鍵在于你要更深地了解,在當下,什么是對你真正重要的東西。
再具體回想一個你強迫性地想獲得某物時的時間過程。想到那件物品時,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興奮感;沒得到它時,你幾乎痛不欲生;一旦得到了,你馬上感到突然的滿足和愉悅。但你要知道,你不是因為得到它而愉悅,而是因擺脫了欲望的痛苦而愉悅,當可怕的痛苦終結,怎么會沒有強烈的愉悅呢?愉悅其實來自擺脫痛苦后的感激,而不是那東西本身。
但,看看你想得到某樣東西的經歷吧,事實上,你感覺過程并不舒服。直到擁有了它,你才感覺好受些。但想想這種好受來自哪里?需求減退了,心情平靜了。得到并未帶給你愉悅,你的愉悅來自內心的平靜。廣告和誤導的記憶創(chuàng)造了你對于想要和需要的錯誤定義,一種無比強大的心理操控導致了欲望的產生。你已經被長期催眠至一種痛苦的境地,總認為自己需要、欠缺,而解藥就在眼前——一件正出售的物品,因為廣告和記憶告訴你:“它會減輕你的痛苦?!?/p>
其實,如果沒有購買那樣物品,你并沒有損失,仍然會開心??墒牵瑥V告和那些不開心的人——也許是你自己——會把“失去很可怕”的想法灌輸到你的意識中,突然間,你就會嚴重地患得患失。這就是擺脫物質的難點所在:你買了一件物品,想讓它緩解自己的痛苦,而一旦擁有,你又會感到如果丟掉它,就會增加你的痛苦。但是,這些恐懼只是你的幻想,而實際的行動會比虛無的想象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