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首詩讀懂“良知”(2)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xué)智慧 作者:【日】岡田武彥


下面請看《示諸生三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第一首如下:

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

但致良知成德業(yè),謾從故紙費(fèi)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畫,心性何形得有塵?

莫道先生學(xué)禪語,此言端的為君陳。

這首詩是說,人本來就具有天然無雕飾的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書籍。若能發(fā)揮良知,便可成就德業(yè)。第一句中說的“天真”指良知。王陽明認(rèn)為,要想成就德業(yè),致良知便可,因?yàn)槊總€人都具備,所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者閱讀古書。

第四句中的“謾從故紙費(fèi)精神”,也許是指責(zé)朱子學(xué)注重讀書窮理。以前陸王兩派就因排斥讀書窮理遭到指責(zé)。朱子以道問學(xué)為宗旨,而陸九淵以尊德性為學(xué)術(shù)宗旨,王陽明則認(rèn)為讀書勞神。其實(shí)陸王兩派并不排斥讀書,王陽明飽讀詩書,知識淵博,這一點(diǎn)讀過《陽明全集》之后便可一目了然。只是王陽明指出,不應(yīng)將其放在首位。

在詩的后半部分,第五句中,王陽明首先說天地運(yùn)行、陰陽變化之道并非通過八卦顯示,而是皆在我心。楊慈湖也曾提出類似說法,他是主張心學(xué)的陸九淵的高徒,曾提出易是“己易(易者,己也)”(《慈湖遺書》卷七)。

接下來,王陽明講道,心性并非有形,本來無形、不染塵垢的東西就是良知。神秀大師曾作偈,將佛性比作明鏡,明鏡易沾塵埃,應(yīng)當(dāng)時時拂拭,不可怠慢修行。而六祖慧能則作偈說,佛性本來就沒有被塵垢蒙蔽,只要直指佛性就可以,沒必要拂拭塵垢。王陽明暗中引用這一典故,直指良知的純粹性和能動性。雖然以一點(diǎn)禪語加以說明,但是我教與禪并不相同,只是為了清楚說明良知才引用了禪語。自不必說,王陽明所講的良知和禪所講的佛性并非一回事。

第二首如下:

人人有路透長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盡道圣賢須有秘,翻嫌易簡卻求難。

只從孝弟為堯舜,莫把辭章學(xué)柳韓。

不信自家原具足,請君隨事反身觀。

這首詩并沒有直接論述良知,只是告訴我們,人生道路是平平坦坦的,就是《易》所講的易簡,因此不可求難于文辭。而且,遇事反觀自身,便知有良知,遵循良知可以輕易成就德業(yè)。修行圣人之道極為簡易,舉例來說,只要行孝悌,便可成為堯舜。這是引用了《孟子?告子章句下》里面的話。

第三首如下:

長安有路極分明,何事幽人曠不行?

遂使蓁茅成間塞,僅教麋鹿自縱橫。

徒聞絕境勞懸想,指與迷途卻浪驚。

冒險甘投蛇虺窟,顛崖墮壑竟亡生。

這首詩將求道比作去長安的行人,敘述了良知乃易簡之道,人們卻去冒險,最終導(dǎo)致身亡。這條道極為分明,人們卻因見聞文辭把它當(dāng)作險難之道,自討苦吃。

有人就良知提問王陽明,因此他作詩《答人問良知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加以說明。

首先看第一首:“良知即是獨(dú)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這首詩中,王陽明說,任何人先天都具有良知,此外再無他知。因此,良知不可求于人,應(yīng)當(dāng)自己體會。

第二首如下:“知得良知卻是誰?自家痛癢自家知。若將痛癢從人問,痛癢何須更問為?”

這是說,良知是自身具有的,要體會良知,就如同自身的痛癢要自己體會。

王陽明回到故鄉(xiāng)越地后,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四方趕來,王陽明也在講學(xué)中與他們互相切磋,見到了一定成效,也有些學(xué)業(yè)得力之人。但是,他在給黃綰的書信(《王文成公全書》卷五)中卻說:“大抵近世學(xué)者,只是無有必為圣人之志?!庇终f:“聞接引同志孜孜不怠,甚善甚善!但論議之際,必須謙虛簡明為佳。若自處過任而詞意重復(fù),卻恐無益有損。”

現(xiàn)代有些專家,標(biāo)榜科學(xué)研究、客觀研究,熱衷于爭論。這段話,對于他們也算是頂門一針吧。就像上述書信中寫的那樣,王陽明在高呼致良知之后,也不忘論述“立志”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