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陽明而言,立志即為培根之學。弟子陸澄曾就此求教王陽明,王陽明回答道:“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上卷)
正德十年(1515年),王陽明于南京講學時,恰逢弟子郭慶(字善甫,湖北省黃岡人)返鄉(xiāng),王陽明作《贈郭善甫歸省序》相贈(《王文成公全書》卷七)。在文中,王陽明以農(nóng)耕播種為例,闡述了立志的重要性,強調立志為學問之根本:
郭子自黃來學,逾年而告歸,曰:“慶聞夫子立志之說,亦既知所從事矣。今茲將遠去,敢請一言以為夙夜勖。”
陽明子曰:“君子之于學也,猶農(nóng)夫之于田也,既善其嘉種矣,又深耕易耨,去其蝥莠,時其灌溉,早作而夜思,惶惶惟嘉種之是憂也,而后可望于有秋。
“夫志猶種也,學問思辨而篤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于有秋也。志之弗端,是荑稗也。志端矣,而功之弗繼,是五谷之弗熟,弗如荑稗也,吾嘗見子之求嘉種矣,然猶懼其或荑稗也,見子之勤耕耨矣,然猶懼其荑稗之弗如也。
“夫農(nóng),春種而秋成,時也。由志學而至于立,自春而徂夏也;由立而至于不惑,去夏而秋矣。已過其時,猶種之未定,不亦大可懼乎?過時之學,非人一己百,未之敢望,而猶或作輟焉,不亦大可哀乎?
“從吾游者眾矣,雖開說之多,未有出于立志者。故吾于子之行,卒不能舍是而別有所說。子亦可以無疑于用力之方矣。”
王陽明認為,立志之于學問,就好比良種之于耕種一樣,意義非比尋常。立志的關鍵是端正態(tài)度,然后再通過學習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如果態(tài)度不端正,再怎么學習都是徒勞無功的。當然態(tài)度端正,也要刻苦鉆研才能有所收獲。
在文章最后,王陽明將自己講學的終極目的歸結為立志。由此可知,心學極為重視立志的深遠意義。此外,韓國學者李退溪也說過:“立志以固本,居敬以持志?!敝祆湟彩种匾暳⒅?,他曾說:“人之為事,必先立志以為本,志不立則不能為得事。雖能立志,茍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無主,悠悠終日,亦只是虛言。立志必須高出事物之表,而居敬則常存于事物之中,令此敬與事物皆不相違?!?/p>
可以看出,朱熹對立志的闡述與王陽明的觀點較為接近。不過,王陽明更加明確地指出,立志為學問之根本,而朱熹尚未認識到這一點。
在南京講學后期,王陽明曾作《與顧維賢》一文(《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七),其中提到“今時朋友大患不能立志”,故其專求以誠立志。
此外,王陽明在《寄張世文》一文(《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七)中還提到:“故區(qū)區(qū)于友朋中,每以立志為說。亦知往往有厭其煩者,然卒不能舍是而別有所先。誠以學不立志,如植木無根,生意將無從發(fā)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p>
王陽明認為,立志必須包含社會道德層面的遠大抱負,不能一味鼓吹個人理想。對此,他曾作如下論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保ā秱髁曚洝飞暇恚?/p>
其中“美大圣神”一詞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為提升人格之意。浩生請孟子評價一下弟子樂正子之為人,孟子曰:“其人為善人、信人也?!睂Ψ接謫枺骸耙院沃^善、謂信?”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天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