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誠是根本(1)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作者:【日】岡田武彥


自南京講學以來,王陽明著重論述了省察克治。此外,他的另一個側(cè)重點就是立誠,即誠意工夫。四十二歲返鄉(xiāng)省親之時,王陽明曾寫信給黃宗賢,提出立誠乃細致入微的本源工夫,好比執(zhí)刀于咽喉處,必要格外用心。

在滁州時,王陽明又寫信給弟子王天宇,同樣向他闡述了誠意之學。王陽明在信中認為,誠意為《大學》的根本工夫,由此出發(fā),他還對朱子的《大學》說進行了批判。而陽明學的特色就是在這種獨立于朱子學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一點前文已有述及。

王陽明于南京講學之時,尤為重視立誠。他認為,要去私欲、存天理,要實現(xiàn)省察克治,必須先立誠。唯有立誠才是根本工夫。

當時,王陽明在《贈林典卿1歸省序》《贈周以善2歸省序》及《贈鄭德夫歸省序》中均談到了立誠的重要性。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陽明特作《修道說》(《王文成公全書》卷七),對立誠加以詳細論述。

同年,在薛侃刻印的《傳習錄》中,也多處提到了立誠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誠意與格物致知的關(guān)系,誠意與正心的關(guān)系,誠意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guān)系,誠意與明善的關(guān)系,誠身與明善的關(guān)系等。

文中提到,“誠”不僅為《大學》之根本,也為《中庸》之根本。關(guān)于誠意與未發(fā)之中及已發(fā)之和的關(guān)系、誠意與好惡之情的關(guān)系、誠意與知行的關(guān)系、誠意與敬的關(guān)系,等等,文中都予以詳細論述。

王陽明一直極為重視立誠,在他晚年所撰的《大學古本序》《與朱守中》《與席元山》《與顧維賢》《與鄒謙之3》等文章中,均可看到他對立誠的論述。

此外,從王陽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所撰的《南岡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四)以及王陽明去世后出版的《傳習錄》下卷中,也可看到相關(guān)論述。

王陽明于晚年時將“致良知”作為學術(shù)宗旨,“致良知”也成為王陽明講學的主旨和根本。此前,王陽明一直將“誠意”作為為學宗旨、《大學》之根本。王陽明注重實踐,提倡知行合一、省察克治,反對朱學的主觀論。因此,他自然會將“誠意”作為《大學》之根本。

此外,王陽明還提出,心學為根本之學(或本原之學)、朱學為枝葉之學。對此,王陽明曾做如下論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保ā秱髁曚洝飞暇恚?/p>

王陽明認為,后世儒者多未領(lǐng)會格物真意,錯將“格物”理解為推究萬事萬物之理。因此,他著力闡述本原工夫的重要性。所謂“本原工夫”,即通過修身達到“未發(fā)之中”的過程。

弟子陸澄質(zhì)問:看書不能明理如何?

對此,王陽明答道:“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倒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jīng)’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保ā秱髁曚洝飞暇恚?/p>

王陽明提出,體認道心為根本之工夫、本原之工夫,體認道心才能盡知天理。此外,王陽明還以船舵為例來闡述為學之要旨:“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著落??v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雖從事于學,只做個義襲而取,只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保ā秱髁曚洝飞暇恚?/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