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1757年的著作《論崇高與優(yōu)美概念起源的哲學探究》(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Sublime and Beautiful)中,英國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從“崇高”與“優(yōu)美”與人類最基本的風景審美感知形式之關系的角度討論了這兩個概念:前者,即崇高,可引起觀察者的恐怖;后者,即優(yōu)美,則可帶來愉悅。后來,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將會用其有關如畫景色的觀點來調和這兩個概念,這將緩和其極端性,將崇高與優(yōu)美融合起來。如畫景色聚焦于戶外—曠野,斷枝,風暴,年久失修的哥特式廢墟—的自由和無拘無束,與之相對應的,是較為紛亂擾攘的人類關系,如解放了的性欲望、不求回報的激情獻身以及秘密。另一方面,優(yōu)美可在見諸于微小、精致、井然有序的風景地和內陸的受管控的、修剪合宜的花園中看到,與之相應的是得到了社會認可的人際關系,這些關系通常更討公眾而非私人的喜歡。當然,這些風景審美的概念并非僅為西方哲學所特有;在中國傳統(tǒng)中,風景中的精神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與風景相共生”的人的問題與“人與風景都是‘氣’(氣息—能量)的產(chǎn)物”有關:
宇宙萬物都起源于同一種氣,這要感謝內在與其兩個構成元素陰與陽(如“禮”)的調節(jié)使得到恰當安置的存在有了方方面面的展示。它導致了包括人在內的存在的無限多樣性,導致了他們在一種風景中與他人及其內聚力的關系。
因此,這些原理,即崇高/陰和優(yōu)美/陽,既反映了自然的兩重性,也反映了它本質上的統(tǒng)一性:人是風景的一部分,但同時又是風景的觀察者,或者說,風景可以被繪制成畫,既充滿令人愉悅的優(yōu)美,又具有啟發(fā)畏懼之心的崇高。臺灣導演李安在其電影中,尤其是在《理智與情感》(1995年)和《斷背山》(2005年)中,在其視覺、文化和情感風景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這些西方的和中國的傳統(tǒng)結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