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社會動態(tài)

李安哲學 作者:亞當·巴克曼 羅伯特·阿普


理解李安對社會了解的一個可能背景是,通過中國傳統(tǒng)儒家社會之動態(tài)的鏡頭去看。在孔子(前551—前479)的基本教義—五常—中,孝順和禮義是李安電影眾多描述中的核心關注點(我們可以在有關禮儀、即合宜之舉的美國西部文化中看到一種相似性)。儒家社會是這樣一種社會:在其中,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不間斷的社會互動之中,被嵌入在一個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中。與我所謂的牛仔審美形成對照的是,對社會動態(tài)的儒家展望會否定基本的個人主義—一種有關自足的、個體的身份認同或表象人格(這是所有社會互動的核心)的西方概念,它要靠本人來加以實現(xiàn),貫穿了一個人的變化多端、徐徐展開的生活—而贊同這樣一種看法:所有人首先要由這些關系來加以定義,在此之后,他們會實行個人的行動。

在表面上,李安似乎是在推行牛仔審美。不過,有幾個重要的場景(還有一個貫穿了兩部電影的基本語境)都暗示,即使是一種冒險生活,也會通過其社會關聯(lián)和互動來獲得自己的定義和意義。在一個東方觀眾看來,同志—同事、師徒、兄弟和/或情侶間的關系,都會在那些無所不在、拐彎抹角的參照系中顯而易見。值得注意的是,習慣于儒家教義的東方觀眾可在《臥虎藏龍》的種種對話中找到“禮”的范例。在《斷背山》中,人物更符合粗獷的個人主義這一美國概念,但在這里,李安也展現(xiàn)了他對同一主題的微妙把握。在電影一開場,恩尼斯和杰克的個性似乎就受到個體關懷、對個人的自我滿足行為的追求或兩者的促動。然而,人們很快便意識到,恩尼斯不只是一個孤獨的牛仔,而是以一種深層的方式與阿爾瑪(Alma)相關聯(lián),后者決定了他的許多行為。杰克本人從未渴望一種與世隔絕的獨立,但他夢想與某個他在乎的人一起擁有或運作一塊牧場。在一種以異性戀為主導的文化中,社會已生成了性的規(guī)范,因此恩尼斯不能公開回報杰克的渴望。兩個男人都按照社會的期許行事,各自工作并結(jié)婚。

李安有關個體欲望和抱負相沖突的社會互動和規(guī)矩困難性的反復闡釋,是對孔子思想在荀子(約前313—前238)著作中進一步發(fā)展的回響。荀子對孔子思想的貢獻就在于,他詳細說明了諸如此類的社會與個人間的張力,提出了一個建議:為了社會秩序而升華個人欲望—也就是說,事實上,個人欲望要依賴我們的社會定義。在本文中,我將探討儒家哲學中的五常關系,以及兩部電影中的人物是如何不顧其個人主義而實現(xiàn)自己在社群內(nèi)部的角色的。進一步而言,李安的個人主義—他的牛仔審美—雖然在美國觀眾那里得到了共鳴,但其實是在荀子理解中的儒家環(huán)境內(nèi)部的個性發(fā)展,正是在這一語境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李安的由個人主義和社群構(gòu)成的哲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