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修為(1)

李安哲學 作者:亞當·巴克曼 羅伯特·阿普


在李慕白與玉嬌龍初次相遇時,他提供了一段有關武術真諦的教訓:自我修為。“勿助,勿長。不應,不辯。無制,無欲。舍己從人才能我順人背。教你一點做人處事的道理?!庇駤升堬@然有打斗的技巧,但缺乏控制自己能力的特性。說到底,武術訓練最終在于修養(yǎng)人的個性,正是在這一點上,道家和儒家在對自我修為的態(tài)度上生成了一種張力。盡管儒家和道家同為一種宇宙學之基礎,但在自我修為方面追求的卻是不同的目標。儒家思想之所以可被歸為人文主義,正是因為它聚焦于人和社會,將之視為自我修為借以生成的中介:人的社群是價值的主要來源。道家思想是一種自然主義,其中,自我修為是在效法自然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自我修為

儒家思想認為,自我被動態(tài)地構建為它與環(huán)境和他人之關系的功能。除了社會影響,并不存在一個人必須加以實現(xiàn)的永恒的、根本的自我;相反,自我是靈活的,會不斷地變化,以迎合其環(huán)境的需求,從而在此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鬃硬辉谝獗倔w論上一個人是誰;相反,他感興趣的是一個人如何通過變化的世界不斷變遷來培養(yǎng)自我。在《論語》中,孔子認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币粋€人的自我并非基于某種人必須實現(xiàn)的、永恒的、在本體上固定不變的存在,而是基于人在世界上恰如其分的生存活動。通過培養(yǎng)自我,使之達到最高水平,一個人會帶給他人在其中處于焦點的場域以豐富性。因此,通過培養(yǎng)自我,一個人可以弘道。每個人語境的一個重要方面都是處于那一語境中的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在孔子看來,自我修為的達成必須與處于同一語境中的他人相互關聯(lián)。認識(“知”)自我是個“知人”的過程,正如理解可信之舉(“仁”)是個“愛人”的過程。

儒家自我修為的目標是變?yōu)椤熬印?,即堪為模范之人,這是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能夠達成的最高目標。更高的目標是“圣人”,即圣賢之人,這樣的人是最偉大的君子,極其罕見。普通人是“士”,是邁向德行道路上的學者兼學徒,而腐化墮落之人為“小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當俞秀蓮(楊紫瓊飾)和李慕白討論武當派在禁止訓練女人的情況下接受玉嬌龍為徒的可能性時,李慕白評論說:“為她……也許破個例吧。如果不成,這個姑娘……將來恐怕成為一條毒龍?!薄岸君垺币辉~指道德品性腐壞的武士(用孔子的話來說,即“小人”)。正如羅伯特·卡爾特(Robert Carter)所言,儒學本身即是個“總是向自我完善、自我轉變和成為圣賢之徒的教育成長開放的過程”。因此,盡管玉嬌龍的個性一直以來遭到了她與碧眼狐貍之關系的腐蝕,但仍有可能施之以正確的教導,使她成為君子。李慕白和俞秀蓮都是君子(或幾近君子),但他們對彼此愛慕的壓抑使他們過著悲哀而遺憾的、非充實美滿的生活。總之,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變成“君子”,如果所有人都努力成為模范,則我們便有可能擁有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