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國藩與洪秀全的爭斗,很大程度上是民心的爭奪。誰獲得廣大百姓的支持,誰就可以得到勝利。太平軍從廣西出發(fā),經(jīng)過湖南、湖北打到江蘇,一路上有很多的挖煤工人、窮苦百姓加入,說明開始的時候,它有很強的感召力,得到百姓的支持。而曾國藩兵出湖南后,一路上百姓并不支持他。很多地方,百姓看見官兵來了,還給太平軍通風(fēng)報信。1865年,他北上抗捻,發(fā)現(xiàn)河南、山東等地的老百姓非常仇視官軍,他感到爭取民心是當(dāng)務(wù)之急。他說:“凡覘軍事之勝敗,先視民心之從違?!本褪钦f戰(zhàn)爭能不能取得勝利,首先要看老百姓支持不支持,把民心的作用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曾國藩非常重視民心的爭取與呵護。湘軍是軍政合一的軍隊,后勤有統(tǒng)一的安排,士兵不直接與百姓打交道,所有采購統(tǒng)一有人負責(zé)。有一次,一個采購員買了米,不給錢,一直拖著想賴賬。賣米的百姓來告狀,曾國藩知道了,將有關(guān)人等撤職查辦,開除出湘軍。他行軍打仗一個總的思想是不擾民。他提出的“八本”思想,即:“讀書以訓(xùn)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其中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一直貫穿于他治軍的整個過程。
1843年開始招兵買馬的時候,他就提出“以愛民為第一義”,將之作為治理軍隊的首要理念,不準官兵騷擾百姓。對于這一理念的施行,他反省說:“歷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而寸心總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彼J為:
天之立君、國之設(shè)官,皆以為民也。吾輩居官者,與百姓交涉,只有詞訟與錢糧兩端。錢糧不能無浮收,但不可過于浮勒;詞訟不能必聽斷之公允、曲直之悉當(dāng),但不可過于拖累,便算是極好之官。仆嘗謂統(tǒng)兵而不知愛民,即百戰(zhàn)百勝,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愛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
國家設(shè)置官吏,目的是愛民。因此,一個好官,一個好的統(tǒng)領(lǐng),必定愛民。不愛民,即使百戰(zhàn)百勝,也是造孽;不愛民,即使有位有為,也是罪孽。由于曾國藩的極力維護,主動爭取,百姓對湘軍的態(tài)度逐漸發(fā)生了變化。1854年11月,他在上給咸豐的奏折中寫道:
臣等一軍所到之處,民間焚香頂祝,夾道歡迎。扎營之地,或送薪米,或送豬羊,蓄發(fā)之民,愿為偵探,愿為向?qū)?。賊匪雖嚴刑禁殺,百姓不甚畏忌,猶殷殷輸誠于官軍。視往年官兵過境,無物可供采辦,無人愿為向?qū)?,氣象為之一變。此民心之可恃者一也?/p>
過去老百姓是支持太平軍的,為什么現(xiàn)在轉(zhuǎn)過來支持官軍?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造成這種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我認為是曾國藩的愛民思想與愛民行為,感動了百姓。為了做到行軍不擾民,曾國藩制定了《勸誡營官四條》,第一條即是“禁騷擾以安民。”條文規(guī)定:
所惡乎賊匪者,以其淫擄焚殺,擾民害民也。所貴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擾害百姓,則與賊匪無殊矣。故帶兵之道,以禁止騷擾為第一義。百姓最怕者,惟強擄民夫,強占民房二事。擄夫則行者辛苦,居者愁思;占房則器物毀壞,家口流離。為營官者,先禁此二事,更于淫搶壓買等事一一禁止,則造福無窮矣。
明確禁止騷擾百姓,不準強擄民夫,強占民房,也不準拆民房修建工事。有一支軍隊在皖南某鎮(zhèn)駐扎,強拆民房門板等蓋營房,當(dāng)?shù)丶澥繉钭痈愕皆鴩抢?,他專門派人去調(diào)查,事實調(diào)查清楚后,給予軍事主官嚴厲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