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傳》 第四章 應(yīng)試(4)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正式辦完喪禮之后,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挑選一處作為蘇家的塋地。這個泉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當?shù)厝苏f月明之夜,可見一白發(fā)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時,老翁則消失于水中。后來蘇洵也葬埋于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蘇洵在祭妻文里說:

非官實好,要以文稱?!涤嗬弦樱暮R簧?。自子之逝,內(nèi)失良朋……昔余少年,游蕩不學(xué),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jié),以至今日……有蟠其丘,惟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我歸舊廬,無有改移?;曩馕淬?,不日來歸。

居喪守禮之下的一年又三個月的蟄居生活,是蘇東坡青年時期最快樂的日子。兄弟二人和年輕的妻子住在一起。東坡常到青神岳父家去。青神位于美麗的山區(qū),有清溪深池,山巔有佛寺,涉足其間,令人有游仙尋異超然出塵之感。東坡常與岳父家叔伯表兄弟等前往廟中游歷,坐在瑞藻橋附近的堤防上,以野外餐飲為樂。在夏季的夜晚,他坐在茅屋之外,吃瓜子和炒蠶豆。岳父家為大家庭:有岳父王杰,兩個叔叔及其妻子兒女。在岳父家約三十個人之中,有一個小姐,名喚“二十七娘”,是命定與蘇東坡一生不可分的。

這時,老蘇正在等待京中的任命消息。這時他接受官職并無不當,因為妻喪和母喪不同。京師已經(jīng)有巨官顯宦答應(yīng)提拔他,但是他已等了一年有余,尚無消息到來。最后,終于有圣旨下降,要他赴京參加一種特殊考試。這一來,使此翁著了慌。因為這時他已經(jīng)有了一種懼怕考試的心理。他給皇帝上一奏折,謝絕前去,以年老多病為辭。但是在給朋友的信里則說:“仆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仕者……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權(quán)衡,以自取輕笑哉……向者權(quán)書論衡幾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進而進之。茍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茍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倉卒之言又何足信耶?”給梅圣俞的信里說:“惟其平生不能區(qū)區(qū)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自思少年嘗舉茂林,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據(jù)案。其后每思至此,即為寒心……”

第二年,仁宗嘉祐四年(一〇五九)六月,他又接到朝廷的圣旨,仍是上一次的內(nèi)容。并未言及免除任何考試,自然不足饜足老泉之望。朝廷主其事者當對他前所呈奏信而不疑才是——相信固好,否則即擱置亦可。他是不肯像學(xué)童一樣去接受考問的,所以他又再度辭謝。他的奏折上說他已年近五十。五十之年又何以能報效國家?身為讀書人之所以愿居官從政,欲有以報效國家也,否則為一寒士足矣。倘若他此時再入仕途,既無機會以遂報國之志,又不能享隱逸賢達之清譽。他最后結(jié)束說,時已至夏季,下月妻子之居喪將滿,他將隨子入都一行,屆時當一謁當?shù)?,細敘情由。全信中之語氣顯示他在五十之年,實已無意入朝為官,除非有力人士能使他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試。

事實上,蘇洵的妻子已死,他已準備遠離家鄉(xiāng)而不復(fù)返。非常明顯,他是適于住在京都的。他的兩個兒子既然已中進士,下一步就看朝廷何時有缺可以派兒子去任職,他自己倒也罷了。在居喪期滿之后剛過兩個月,父子三人又再度起程入京。這一次有兩個兒媳同行,出發(fā)之前,已經(jīng)把亡母之靈柩安派妥當。蘇洵使人請了六尊菩薩像,安放在兩個雕刻好鍍金的佛龕中,供在極樂寺的如來佛殿里。那六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天藏王、地藏王、解冤王者、引路王者。出發(fā)之前,蘇洵正式把這些佛像供在廟里,并且去向亡妻靈前告別。祭文的結(jié)語是:“死者有知,或升于天,或升于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無系云爾?!?/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