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的我一直生活在雙重身份之下。一方面,我的老師不斷提醒我說我患有學習障礙;而另一方面,在我內(nèi)心深處,我知道自己的能力絕不止于此。我渴望了解一切,更渴望了解自己。我想知道:我到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我的極限在哪里?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于是我沒有理會老師對我的過低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掙脫了特殊教育的束縛。之后我報名參加了幾乎所有我能修的課程。雖然我沒有能夠掌握這些課程的全部知識,但在此過程中我對自己有了很多新的認識。我了解了自己的好惡,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發(fā)展的智力類型是哪些。最終,我收獲了蛻變。
非常開心這本書能夠抵達中國讀者之手。這本書最初于2013年在美國出版,自此以后,我越發(fā)清晰地意識到,教育領域亟需對智力的概念進行拓展。智力的定義不應僅局限于學生的能力方面,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譬如個人目標、夢想以及動機水平、投入程度和毅力大小等。這些素質與學生的技能發(fā)展密切相關,是一個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展開的過程。如果我們只聚焦于整個系統(tǒng)中的某一個部分(如智商)而沒有同時去關注學生個性化方面的素質,那么我們勢必會極大地低估他們的潛力。我認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過早地對兒童的潛能蓋棺定論,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錯失了無數(shù)能夠促成兒童積極發(fā)展的良機。無數(shù)的可能性就在我們身邊,但是要抓住它們,我們需要擴大關注的范圍,將目光從標簽和考試成績等狹隘的指標上移開,代之以“全人教育”的眼光去關注兒童本身。
在這本書里,我逐步推進、層層遞進,最后引出了我的個人智力理論。我按照時間順序回顧了我的整個孩童時代,將我的每一段個人經(jīng)歷與智力某一層面的最新科學研究結合了起來。我首先探討了我們對人的才能發(fā)展的理解,然后回顧了智商測驗的前世今生。接下來我們來到標簽的世界,探討一個人一旦被貼上“學習障礙”或“天賦優(yōu)異”的標簽將意味著什么,討論這些標簽背后存在的爭議問題。接下來的兩個部分涵蓋了關于動機和自我調節(jié)的最新科學研究,并以此為基礎討論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特殊才能和高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
我希望讀者們讀到最后一章的個人智力理論時不會感到詫異。對書中所論及智力的各個視角進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之后,這一理論逐漸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我希望讀者們也能十分清楚地認識到為什么我們需要轉移到個人層面去重新認識智力。我堅信,是時候讓教育工作者們拋卻標準化和充滿競爭性的智力概念,去擁抱一種新的理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而我們需要付出耐心并掌握相應工具,去透過標簽真切地看到我們眼前的孩子。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工作者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夠將這些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真誠的,
斯科特·考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