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莊子以時代論,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時,終沒曾見過一面。莊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莊子和惠子往來?;葑佑譃榱合啵献釉诹侯H久,本有會面的機會,但孟子本性不歡喜和人家往來,彼此學問又不同,就不會見了。
莊子自以為和老子不同,《天下篇》是偏于孔子的。但莊子的根本學說,和老子相去不遠。不過老子的主張,使人不容易捉摸,莊子的主張比較的容易明白些。
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愿望,是人類所共同的,無論哪一種宗教,也都標出這四個字。自由平等見于佛經(jīng)?!白杂伞?,在佛經(jīng)稱為“自在”。莊子發(fā)明自由平等之義,在《逍遙游》、《齊物論》二篇?!板羞b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但莊子的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稱的,又有些不同。近人所謂“自由”,是在人和人的當中發(fā)生的,我不應侵犯人的自由,人亦不應侵犯我的自由?!跺羞b游》所謂“自由”,是歸根結底到“無待”兩字。他以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不能算數(shù);在饑來想吃、寒來想衣的時候,就不自由了。就是列子御風而行,大鵬自北冥徙南冥,皆有待于風,也不能算“自由”。真自由惟有“無待”才可以做到。近人所謂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人和禽獸草木之間,還是不平等的。佛法按佛教名詞,指佛教各種教義和佛教“真理”中所謂平等,已把人和禽獸平等。莊子卻更進一步,與物都平等了。僅是平等,他還以為未足。他以為“是非之心存焉”,尚是不平等,必要去是非之心,才是平等。莊子臨死有“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一語,是他平等的注腳。
莊子要求平等自由,既如上述。如何而能達到平等自由,他的話很多,差不多和佛法相近?!肚f子·庚桑楚篇》,朱文公說他全是禪宋人凡關于佛法,皆稱為“禪”,實在《庚桑楚篇》和“禪”尚有別,和“佛法”真很近了。莊子說“靈臺者有持”,就是佛法的“阿陀那識”,“阿陀那”意即“持”。我們申而言之,可以說,眼目口鼻所以能運動自由,都有“持之者”,即謂“持生之本也”。莊子又有《德充符篇》,其中有王駘者,并由仲尼稱述他的主張。是否有此人,原不可知,或是莊子所假托的。我們就常季所稱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等語,是和佛法又相同的?!爸本褪恰耙庾R”,“心”就是“阿陀那識”,或稱“阿賴耶識”,簡單說起來就是“我”;“常心”就是“庵摩羅識”,或稱“真如心”,就是“不生不滅之心”。佛家主張打破“阿賴耶識”,以求“庵摩那識”。因為“阿賴耶識”存在,人總有妄想苦惱,惟能打破生命之現(xiàn)象,那“不生不滅之心”才出現(xiàn)。莊子求常心,也是此理。他也以為常心是非尋常所能知道的。莊子“無我”的主張,也和佛法相同。莊子的“無我”和孔子的“毋我”、顏子的“克己復禮”也相同,即一己與萬物同化,今人所謂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這種高深主張,孟、荀見不到此,原來孔子也只推許顏回是悟此道的。所以莊子面目上是道家,也可說是儒家。
自孔子至戰(zhàn)國,其間學說紛起,都有精辟的見解,真是可以使我們景仰的。
二、漢至唐的演變
戰(zhàn)國處士橫議,秦始皇所最憤恨,就下焚書坑儒等兇辣手段。漢初雖有人治經(jīng)學,對于“九流”,依舊懷恨,差不多和現(xiàn)在一般人切齒政客一般。漢武帝時,學校只許讀經(jīng)學,排斥諸子百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