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西方的“天人相分”與中國的“天人合一”(1)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作者:魏光奇


(一)西方的“天人相分”觀念

我們歸納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總體特點,叫“天人相分”,中國思維方式的總體特點叫“天人合一”?!疤烊讼喾帧?、“天人合一”本來是中國哲學、中國思想史中的范疇,很少有人把它拿來談西方思想的特點,因為探討天人關系本來就是中國哲學的特色,西方哲學不講這一點。但是,對中國人講的“天”,如果給它一個泛化的解釋,那么也可以適用于講西方文化。我們下面就看一下,西方的宇宙觀為什么可以說具有“天人相分”的特點。

如果對于西方的神話、哲學等進行抽象,提煉它們在理念上的共同特點,那么我覺得可以說,西方人實際上是把世界、宇宙看成是由三個層次組成的,或者說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就是“本原”,全面表述叫做“形而上的世界本原”,這是一個最高的層面。我們前面說過,希臘哲學發(fā)明了“本原”的概念,這個概念后來被人們普遍地接納了,承認世界有一個“本原”問題,探討世界在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東西是什么。什么是“形而上”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形而上學當作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范疇,其特點是靜止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問題。這里我們要追溯它的發(fā)展脈絡?!靶味稀边@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出于《易傳?系辭上》,它說“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東西叫做“道”,形而下的東西叫做“器”。那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宋代朱熹的解釋說,“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就是說陰陽是氣,是“形而下”;“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一陰一陽的變化規(guī)律,怎樣才會有一陰一陽的運動變化,這個東西他叫做“理”,“理”是“形而上”。清代的學者戴震則說,“形而上”就是成形之前,“形而下”就是成形之后,他戴震是完全從物質(zhì)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朱熹實際上是講,“形而上者”是“理”,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好像西方哲學說的“形式因”,“形而下者”是“器”,好像西方哲學說的“質(zhì)料因”。聯(lián)系后來西方哲學的說法,可以認為所謂“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器物性的東西,有形的東西;“形而上者謂之道”,就是精神性的東西,無形的東西。比如說概念、規(guī)律等等,我們拿手抓不著它,看也看不見它,總之用人的感官把握不了,這就是中國古代漢語當中“形而上”。西方語言中的“形而上”這個詞,最初是拉丁語,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名稱,它原義是“物理學之后”。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大學問家,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樹,寫過很多的學術(shù)著作。亞里士多德撰寫的這些著作,本來都是一篇一篇的。公元前1世紀有一個希臘學者叫安德羅尼柯,他整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加以分類,加以編輯,編輯成《政治學》、《邏輯學》、《物理學》等等,最后還剩下一些東西,在當時無法歸入那個學科,加以編輯之后就將它放在《物理學》這一卷后面,因為沒有現(xiàn)成的名字可稱呼,就叫它“物理學之后”。被編為《物理學之后》的這些亞里士多德著作,就是在我們今天看來屬于哲學性的東西,探討哲學概念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翻譯成《形而上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