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謂自茲以往,如天之福,東南無事,休養(yǎng)生息二三十年,冀可復咸豐及道光末年之江蘇;更二三十年,冀可復道光中年之江蘇。
除了恢復社會秩序、經(jīng)濟生產(chǎn),善后還有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復興文化教育,令士人歸心。李鴻章翰林出身,雖然從軍之后,他漸漸很少寫詩,也戒掉了收藏字畫一類的文人嗜好,離一個儒生的模樣已愈來愈遠,但是當他來到蘇州時,卻被這里深厚的人文歷史所感染,似乎不為文化做點事情,就對不起這座誕生過張籍、范仲淹、唐寅、徐禎卿這些先賢名儒的古城。
蘇州歷來是文教鼎盛之區(qū)。明代與清初設(shè)在昆山的試院,咸豐十年(1860)毀于戰(zhàn)火,一時文教凋零,士林頹散。為了重振庠序,李鴻章決定把試院遷到蘇州,重開考試,興學養(yǎng)賢。他花四百兩銀子,買下定慧寺東側(cè)的一片廢址,興建新試院。同治三年(1864)七月,由馮桂芬、薛書常負責籌劃,十月落成,有屋一百六十余椽,可容考生二千余人。試院以蘇州籍宋代先賢范仲淹勉勖士子,取名景范堂。昔日范仲淹在蘇州聘請名儒講學,言傳身教,士氣儒風蒸蒸然,形成了“蘇湖教學法”,并受到朝廷的嘉許與推廣,故有“吳學之興始于文正范公”和“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之說。
從此,蘇州這個歷代人文鼎盛之區(qū),又響起春弦夏誦的瑯瑯聲音。李鴻章寫了一篇《蘇州試院記》作為紀念。文曰:
自來儒者蓄道德,能文章,馴至功名。蓋世要無不萌柢于諸生中,如范文正為秀才,便以天下為己任,是也!士果有志,希賢安在?今之人不古若邪?先型不遠,前途正長。竊冀此試院中,有如金章宗所謂養(yǎng)出一范文正,所償不少者,庶不負今茲經(jīng)營創(chuàng)造之意,而區(qū)區(qū)科第末又不足言矣。余故以“景范”名其堂,復申其說,為多士勖焉。
李鴻章還重修了當?shù)貢?。書院對于地方文化,意義十分重大,它既是講學的課堂,也是學術(shù)中心,又是社會清議的論壇;既培養(yǎng)治術(shù)人才,又兼具圖書館功能。
正誼書院是嘉慶年間創(chuàng)建,取名“正誼”意在“培養(yǎng)士氣,端正人心”。道光十二年(1832),宣宗皇帝御賜“正誼明道”匾額。當時的江蘇巡撫是林則徐,他在正誼書院考課,對馮桂芬的才華十分欣賞,把他招至撫衙讀書,當年八月馮桂芬考中舉人,成為林則徐的得意門生。咸豐十年(1860)書院為兵燹所毀。李鴻章購置館田,以歲租作為脯膏火資,聘馮桂芬為山長,參照湖南岳麓書院的形式,招收優(yōu)秀學子宿院肄業(yè)。書院內(nèi)有李鴻章撰文的《改建正誼書院記》的碑刻,在文中他表達了對書院的殷殷期望:
夫天下之有學,自文正發(fā)其端,而蘇郡實為權(quán)輿。又安知正誼之法,不且從此風行海內(nèi),如響斯應(yīng)。家知樸學士盡通經(jīng),益以廣我圣清典學右文之盛,亦將以正誼為權(quán)輿乎?余于文正無能為役,而適與其事,亦云厚幸。
同治四年(1865),李鴻章又恢復了紫陽書院,薦聘俞樾擔任講席。俞樾是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賜進士出身,當時試卷就是由曾國藩審閱的;咸豐五年(1855)任河南學政,因被人劾奏“試題割裂經(jīng)義”而罷官,從此不再出仕;在家讀書硯耕,著述極豐,曾國藩說他“拼命著書”,有《春在堂全書》二百五十卷。
紫陽書院創(chuàng)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高材諸生,肄業(yè)其中,英才蔚起,代有其人。由于辦學成績斐然,得人最盛,屢受朝廷嘉獎,康熙帝曾賜“學道還醇”匾額,乾隆皇帝亦賜“白鹿遺規(guī)”四字及新刊十三經(jīng)、二十二史各一部。咸豐十年(1860),紫陽書院毀于兵。李鴻章借梵門橋巷邵氏宅為考校之所,使其得以重新聚徒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