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火焰在路上行走(1)

大同風(fēng) 作者:聶還貴


每逢寺內(nèi)有佛像塑成,京城便會揭開一幕盛大歡慶:出像之日,千騎開道,萬乘護擁;金花映日,寶蓋浮云;幡幢若林,香煙似霧;絲竹雜技雷動,梵樂法音四合;僧人跳金剛舞,善男信女叩拜;太皇太后和皇上散花,萬人空巷一睹真顏……

我們一路歌唱

從印度河,從阿爾菲奧斯河

遠(yuǎn)道而來……

印度佛教袈裟,像一片祥云,鑲著大乘小乘的金邊,于東漢時期由西天飄落中國,在北魏平城時代,化成一座靈嵐秀霧的峰嶺。

“東風(fēng)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狈鸾號|漸途中,絲絲然氳氳然不斷注入中國本土的儒道元素,匯涌到北魏,贏得皇權(quán)青睞,帝佛相擁,會心而笑。藉此,以平城為轉(zhuǎn)折,佛教找到一條中國化、世俗化傳播道路。這一切的標(biāo)志,便是包括云岡石窟在內(nèi)的北魏京都平城。

人說北魏是一個佛教王朝,平城則是一座蓋世佛城。禪林巨擘,紫氣花團,故大同有佛國龍城之盛譽。《水經(jīng)注》:“京邑帝里,佛法豐盛,神圖妙塔,桀峙相望,法輪東轉(zhuǎn),茲為上矣。”

“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的武州山靈巖石窟寺之外,尚有享譽“天下第一”的永寧寺七級佛塔;蔚為“京華壯觀”的天宮寺及五級大寺。而靜輪宮“榭臺高廣,超出云間,欲令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皇舅寺五層佛塔,寶相莊嚴(yán),塔內(nèi)青石造像,金銀裝點,光華萬道。

每逢寺內(nèi)有佛像塑成,京城便會揭開一幕盛大歡慶:“出像之日,千騎開道,萬乘護擁;金花映日,寶蓋浮云;幡幢若林,香煙似霧;絲竹雜技雷動,梵樂法音四合;僧人跳金剛舞,善男信女叩拜;太皇太后和皇上散花,萬人空巷一睹真顏。”正是:

樓臺煙寺繞云彩,

更有梵音真天籟。

冠世靈巖萬佛堂,

眾生蕓蕓京華來。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京城內(nèi)寺新舊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僧侶成群,袈裟光耀,若“火焰在路上行走”?!段簳贩Q:“自魏有天下,至于禪讓,佛經(jīng)流通,大集中國……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京都興佛,舉國造像。北魏佛教流衍之勢,一如春波蕩溢,芳草天涯,既蓬勃于平城,風(fēng)行于洛陽,亦蔓延敦煌、麥積山、天龍山、響堂山。

五臺山佛光寺、清涼寺、靈鷲寺(今顯通寺),渾源懸空寺,靈丘覺山寺,交城玄中寺,朔州崇福寺千佛石塔,沁縣紅砂巖造像……紛紛營造,盛況空前。今發(fā)現(xiàn)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草原西部蘇默爾圖阿爾寨山石窟建筑群——“草原云岡”,都是北魏佛教文化的珍美遺存。

沿108國道,穿滹沱河谷,入五臺山界域,有一座名字好聽的村莊——公主村。村里有一座寺:公主寺。該寺建于1500年前北魏,乃五臺山創(chuàng)寺最早佛寺之一。公主何許人?北魏孝文帝誠信公主是也。孝文帝親旨為削發(fā)而尼的公主建寺,并金口玉言,賜名:公主寺。

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五臺山,乃文殊菩薩道場。分別成書于唐高宗永隆、弘道年間的《古清涼志》及后唐同光、天成其時的敦煌寫本《諸山圣跡志》,皆錄記有文殊菩薩弘化五臺山及孝文帝舍山創(chuàng)寺傳說:孝文帝巡幸至此,遇一老僧乞求,望能將其座席下的土地賜用于建寺。孝文帝應(yīng)聲未落,老僧身下坐具晃然動將起來,若蓮花盛開,且越鋪越大,直至繞山五百里,遂有今日五臺山闊袤之境。孝文帝先是一驚,隨之便笑出了聲。原來,老僧者乃文殊菩薩化身是也。

佛光寺坐落于五臺縣豆村鎮(zhèn)佛光山腰間,坐東面西,依山而建。從北魏到隋唐,佛光寺古剎鐘聲,祥云瑞氣,道場熾盛。孰料唐武宗點一把滅佛之火,佛光寺一夜間磚木盡焚,光華頓息?,F(xiàn)存東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殿內(nèi)唐代彩塑、壁畫、墨書題記與建筑,并稱唐代佛寺遺存“四絕”。殿內(nèi)眾佛像間,一尊仕女塑像,挽住人們的目光。此塑像民間傳為武則天之身,后經(jīng)梁思成、林徽因?qū)嵉乜疾炱平?,原為大殿施建者佛門女弟子,所謂“佛殿主寧公遇”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