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從頭說起吧。記得那是2008年9月10日,我隨張德江副總理赴漢堡的空中客車公司參觀訪問,在回來的班車上碰到一位滿頭銀發(fā)的德國老記者。
“你來自中國嗎?”老頭用蹩腳的英文問道。我永遠都記得當(dāng)時他帶著微笑的臉和有些靦腆的眼神。
當(dāng)?shù)玫娇隙ǖ幕卮鸷?,老頭從包里拿出2張宣傳冊,推介他本人的攝影展,題目是“影像對比中的毛澤東時代與今日中國”。由于英語不好,他語音低沉,有些磕磕巴巴,而且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本來我沒當(dāng)回事,只是出于禮貌應(yīng)付一下。但回到賓館仔細一看,我大吃一驚:這位不起眼的德國同行居然在上世紀70年代就去過中國許多地方,拍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要知道,那時貧窮的中國很少有人有相機,因而留下的圖片非常少。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有心人在時隔30年后又去了中國,到當(dāng)時到訪的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地點再次按下快門,甚至角度都完全一樣。
第二天,我參加漢堡市政府組織的“中國時代”系列活動,巧合的是,我居然發(fā)現(xiàn)馬庭的攝影展也名列幾十個大大小小系列活動之中。傍晚,我在漢堡市政府公關(guān)公司一位老熟人的陪同下,按照廣告上的地址專門去看老頭的攝影展。
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攝影展設(shè)在一艘停泊在漢堡碼頭上名為“CAP SAN DIEGO”的輪船博物館上。踏進艙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分明是來自東方的照片。與一般攝影展不同的是,這些照片基本是一上一下排成兩排,上面一排是1976年拍攝的黑白照片,下面一排是2006年拍攝的彩色照片。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卻已是物非人也非,換了人間。
前一天,我見到的那位滿頭銀發(fā)的老記者出來了,熱情地向來自東方的同行做介紹。這時我方才知道,老記者名叫馬庭·庫摩(這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本名Martin Kummer),1976年時是德國《漢堡晨報》記者。聽馬庭介紹,他當(dāng)時對中國特別向往,一直想赴實地采訪。可是,他一直拿不到去中國的簽證。鍥而不舍的馬庭寫信給當(dāng)時西德外長根舍,在后者的“斡旋”之下,馬庭取得赴華簽證和到各地采訪的工作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