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中國“不打不成交” 1

歐洲真相 作者:吳黎明


2007年9月23日,不顧中國方面的呼吁,默克爾“以私人名義”在總理府會見到訪的達賴,默克爾因此成為首個會見達賴的德國在任總理。此舉實際上在挑戰(zhàn)中國在西藏問題上的底線,為西方國家領導人在處理涉藏問題上創(chuàng)了的先例,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一大事件。

默克爾此舉是其外交上少有的“魯莽”動作,主要原因是她本人和顧問班子不熟悉對華事務,沒有全面了解西藏問題的來龍去脈。當時,我剛到德國。據(jù)德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研究所的一位相熟的研究員Bersick先生對我透露,當時,默克爾的顧問班子根本就沒考慮德國外交部和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的意見,而是一意孤行,執(zhí)意要見。因為這件事,默克爾內(nèi)閣的社民黨外長施泰因邁爾頗有不滿,德國政界、學術界和企業(yè)界一些人士也紛紛出來,指責默克爾外交上的“不成熟”。

事實上,德國是歐盟內(nèi)中國第一大貿(mào)易伙伴。此事件一出,德中經(jīng)貿(mào)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因此德國企業(yè)家們的抱怨更為強烈,特別是看到近鄰法國同行因此補漏獲益之后。記得那個時候,德國地方政府和企業(yè)界一些人士向我抱怨:“邀請不到中國客人。”

另外,德國在伊朗核問題上頗為積極,希望有所作為,這就需要中國的配合方有進展。受這件事影響,關于伊朗核問題的“六國會談”機制不得不停擺。從長遠來說,德國立志要入常,這更需要中國點頭??傊痪湓?,一個穩(wěn)定的中德關系符合德國的利益。

于是,默克爾政府接下來通過種種渠道與中方溝通,希望早日打破中德關系的這種冰冷局面。

2008年元旦后,默克爾公開向中國表示善意。她說,希望出席這年在中國舉行的亞歐首腦會議,愿意改善中德關系,希望北京奧運會取得成功。作為回應,除了中國外交部表示“重視默克爾總理的表態(tài)”以外,中國外長楊潔篪不久應邀前往德國首都柏林,出席伊朗核問題六國外長會議,中德關系由此破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