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田清波再次躍身跨上白駱駝,朝著黃河岸邊悠然而去。然后他坐著牛皮船,渡過黃河,登上鄂爾多斯高原,穿越廣袤無邊的毛烏素沙漠,來到陜甘寧與內蒙古接壤之地,離中國最早的河套人的河谷——薩拉烏蘇不遠的一個叫陳川的小地方,開始了他在蒙古高原20年的傳教歲月。
陳川是一個小鎮(zhèn),位于鄂爾多斯高原邊緣,與陜西榆林和寧夏中衛(wèi)接壤。當時,陳川的教民并不多,田清波神父在這里多少有點大材小用,不過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以勃勃野心,專注于歷史文化,覬望于蒙古高原,覬望于王者之地,為自己的宗教民俗歷史研究積累大量素材,為身后留下千古英名。
田清波神父到了鄂前旗的陳川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鄂爾多斯高原的蒙古部落弄清楚。他騎著白駱駝,走遍鄂爾多斯的每個角落,足跡遍及每個蒙古包,終于將鄂爾多斯183個部落搞清楚了。誰為黃金家族,誰為黎民百姓,都了然于胸,一并收錄進入了他寫的《鄂爾多斯志》之中。
田清波不忘閔玉清主教交給他的任務——繼承前任主教留下來的筆記,繼續(xù)收集鄂爾多斯語言,以便最終完善、完成柯瓦列夫斯基撰寫的《蒙語詞典》。
為弄準鄂爾多斯蒙古人的發(fā)音,田清波手持照相機,找了一個蒙古騎士,讓他躺在沙丘之上,發(fā)不同聲音;他則趴在地上,從不同視角,將蒙古騎士發(fā)音時舌頭的不同位置拍下來,進行細致的研究。終于,他借此弄清鄂爾多斯不同部落的語言發(fā)聲,為最終編撰《蒙語詞典》奠定堅實的基礎。
20年間,田清波走遍鄂爾多斯大地,除了收集了大量的鄂爾多斯180多個部落的民間諺語、俚語、民歌、民謠之外,最大的收獲是,他發(fā)現(xiàn)蒙古族三大名著之一《蒙古源流》竟出自鄂爾多斯大地,作者叫沙囊徹辰。于是,他一次次地前往烏審旗的河南地,探尋沙囊徹辰家族的興衰沉浮。這部書從成吉思汗馬背年代一直寫到林丹汗北元王朝的滅亡。而對于大清王朝滅了北方大地上的蒙元帝國一事,田清波發(fā)現(xiàn),沙囊徹辰對這段歷史避而不談。
田清波后來在《鄂爾多斯志》中寫道:“沙囊徹辰生活的時代,正值晚明清初,他經(jīng)歷了林丹汗北元帝國的崩潰和大清王朝在蒙古大地取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可是沙囊徹辰對這段歷史幾乎只字未提,表現(xiàn)出了相當?shù)某聊??!碧锴宀榇藢懙溃骸皯斪⒁猓钊讼嘈乓粋€像沙囊徹辰這樣以其出身而自豪的王公,眼巴巴地望著自己的祖國淪入異族統(tǒng)治者手中而無動于衷是非常難的,也就是說,沙囊徹辰的沉默本身,表現(xiàn)了對異族統(tǒng)治的反抗。正是這個目的,他追述了自己祖先的歷史?!?/p>
走訪于民間,田清波驚訝地發(fā)現(xiàn),鄂爾多斯的黃金家族、王公貴族和黎民百姓,皆以擁有沙囊徹辰著作的《蒙古源流》為榮耀,他的手稿一再被人抄寫,流傳民間。此書成書100年后,進入皇宮,被乾隆皇帝賜名《欽定蒙古源流》,由蒙古文翻譯成滿文,再由滿文翻譯成漢文,收入了《四庫全書》之中。
田清波發(fā)現(xiàn)了3個最具有收藏價值的《蒙古源流》版本。
然而,最令田清波驚訝的是,他在鄂爾多斯的183個部落中,驟然發(fā)現(xiàn)游牧在烏審旗的大厄爾呼特和小厄爾呼特部落仍在信奉基督教,他們孩子的受洗禮和秘密傳教,仍按照基督教的儀式進行。
白駒過隙,田清波在陳川天主教堂里呆了20年。1925年,西南蒙古教區(qū)主教派田清波到北京輔仁大學,將他20年間在鄂爾多斯田野調查所獲得的大量第一手蒙古族的民俗、語言、歷史、宗教和地理志等資料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