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墻根的陰暗處,蹲著一個人,準(zhǔn)確的說是半臥在地上。邵巽拿著燈籠走近了一些,微弱的光下,已經(jīng)可以看到這個人臉上泛出來的藍(lán)紫色。邵巽雖然對醫(yī)術(shù)沒有研究,可是憑常識也知道,眼前這個人中毒已深。
聽到有聲響走近,半臥在地上的人微微睜開了眼睛,隨即又力不從心似的閉上。木青看著眼前的人病入膏肓的樣子,想伸手扶一把,卻被邵巽攔住。不知道這個人所中之毒為何物之前,邵巽也不能確定,身體的接觸會不會染毒。
墻角的漢子似乎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靜臥了一會,又睜開眼睛,拼盡全身的力氣從身下拉出來一個包裹,遞到了邵巽手上。然后用氣若游絲的聲音輕吐出了三個字:
伯,遠(yuǎn),帖!
然后此人雙眼一閉,撒手人寰。
伯遠(yuǎn)帖,對書畫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不知道這幅千古珍品。晉朝大書法家王珣僅僅用四十七個字就奠定了自己在書法史上不朽的地位。歷代文人雅士,諸如董其昌,沈德潛都題跋于其上。乾隆得到之后,更是珍愛有加,數(shù)次品題溢美之詞。更與書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xiàn)之的《中秋帖》并藏在養(yǎng)心殿西暖閣內(nèi)的盡間,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
清末國家動亂,末代皇帝溥儀出宮以前,《伯遠(yuǎn)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后流散在外。
但是據(jù)民間謠傳,早在乾隆還在位之時,《伯遠(yuǎn)帖》的真跡就不知所蹤,乾隆為此大怒,下令一查到底,不知多少人為此掉了腦袋。可是到最后,也沒有再找到,只好高人臨摹仿制一幅,代替了原品。
至于真跡在何處,百余年來,眾說紛紜,卻誰也沒有真正見到過。
可是,這幅書法絕唱和眼前這個中劇毒身亡的漢子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