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拿到作文題的瞬間有點小小地發(fā)怵,首先他沒去過龍虎臺,其次賦這種文體從漢大賦流變而來,少不了歌功頌德的內容,而作為元朝地位最低下的“南人”知識分子,劉伯溫實在找不到一件事情能讓他發(fā)自肺腑地歌頌一番。
不過劉伯溫的憂慮只持續(xù)了四分之一炷香的時間。
他很快就釋然了,不就是讓歌頌寫虛情假意嗎?虛情假意我也能寫得情真意切!不就是讓寫沒見過的龍虎臺嗎?生編硬造我也能寫得惟妙惟肖!劉伯溫的筆,就像西門吹雪手里的劍,筆隨心走,心隨意動,不多久,《龍虎臺賦》便已然完工。
這篇《龍虎臺賦》收錄于劉伯溫的文集中,全文就不在此輯錄了??陀^地說,《龍虎臺賦》并非一篇驚世奇文,但作為一篇考場作文,能寫到這個地步確實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很有點漢大賦的壯闊閎衍。
不久,會試揭榜,劉伯溫中第二十六名進士,漢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名。或許有人對這個成績嗤之以鼻,心想:神馬,才二十六名!別說狀元,連個探花都不是!神童就這水平?!
要知道,不管是古代科舉還是現(xiàn)代高考,想當狀元都得靠七分實力三分運氣。雖然我們在古裝戲里老是看到某年輕書生進京趕考,一考便中狀元,然后被招為駙馬,春風得意馬蹄疾。但那都是故事,是文人們的美好YY,現(xiàn)實中像范進那種幾十年都考不上秀才的老童生不在少數(shù),大部分舉子想考中進士,都要花上不少年頭一次次復讀。
而那一年,劉伯溫不過二十三歲,沒有復讀,一鼓作氣便考中進士第二十六名。他可能不是那個年代成績最好的文人,但依然不失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才。
而且,年紀輕輕便中進士,對劉伯溫來說最大的好處在于,他從此不用做考試的奴隸,不用再陷入圣賢書里面死啃圣賢的每一句話,他可以真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讀自己喜歡讀的書。
而很多復讀生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他們可能到三十歲,四十歲,還抱著孔子孟子,抱著朱熹(元朝科舉也考朱熹)逐字逐句地鉆研,尋章摘句,咬文嚼字,最后獲得一個光榮的稱號:書呆子。
不是說孔孟之道不好,但幾十年如一日地讀那么一兩本書,想不變傻都難。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很遺憾地聳聳肩、攤攤手,暗嘆一句:“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很幸運地成為應試教育體制塑造出來的人才。他恰到好處地接受了應試教材(孔孟之道)中最精華的部分,但又沒有被教材拐帶傻,還有足夠的時間汲取課外知識——主要是陰陽遁甲、兵法決策、天文地理類的雜書?,F(xiàn)在的劉伯溫,已經儲備了足夠多足夠龐雜的理論知識,只等著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