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來的有關(guān)一位朋友的消息,讓我震驚不已,心情久久才能夠平復(fù)。
這位朋友,40歲不到,已經(jīng)是美國一家知名大律所的合伙人。可是前天卻收到另外一位朋友的電話,告訴我,這位合伙人朋友,因為心臟病醫(yī)治無效去世。我和他生前的關(guān)系并不算太熟,卻也依稀聽過一些有關(guān)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西北某省份的一個小山村,家里的兩個姐姐都在外打工,為了供他上學(xué)。
大學(xué)期間,他沒日沒夜地學(xué)習(xí),大早起來就去自習(xí)室,晚上很晚才回來,也很少與人交流。在同學(xué)看起來,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碩士之后,他去了哈佛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xué)業(yè)。隨后即在這家知名律所工作,拿著逾千萬的年薪,開著最好的名車,在北京也購置了數(shù)處房產(chǎn),家里人也被接到了北京。
就在他處于人生這樣的一個輝煌階段,就在所有過去不理解他或者嘲笑他的人都在艷羨他的時候,一個來自于大洋彼岸的電話卻告訴我,一切截然而止了。
這位朋友像一頭負重的老黃牛,整個家族的命運,他自己出人頭地野心與欲望,他都抗在肩頭,堅信燃燒自己生命的火焰與青春能夠通過奮斗改變生活,他最后也確實成功了,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成為了美國律所的合伙人,然而付出的代價是透支生命。
人們對他或報以惋惜,或報以同情,可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的回憶起來這個早逝的生命究竟做過了什么、給大家留下了什么記憶,甚至都很難夠真正分清人們到底是嘆息這個人還是在嘆息合伙人這個華麗光鮮的標(biāo)簽。
死了,卻沒有留下生命的痕跡,是我的這位朋友。
當(dāng)然有的時候,代價看上去并不一定有生命那么沉重。我還記得《北京愛情故事》里面的石小猛。石小猛來自小山溝,高考失利差幾分上清華。在北京這個光怪陸離的名利場上,這個來自農(nóng)村的少年驚訝得合不攏嘴。驚訝繼而變?yōu)榱w慕,羨慕繼而變?yōu)閵^斗的動力。他拼命地往前走,結(jié)果卻是被老板利用,被朋友背叛,最后一無所有。而與他巨大而無力的付出形成對比的,是周圍那無處不在的似乎唾手可得的一切,以及周圍那些似乎不用付出任何東西就可以得到一切的人。這樣的不平衡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石小猛以奮斗的名義舍棄了在他看來一文不值的愛情,不擇手段最后爬上了權(quán)力與金錢的巔峰。
雖然是一個反面人物,可是在我看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沒有經(jīng)歷過饑餓與貧窮,就無法理解那種希望把眼前地花花綠綠都攫為己有的迫切感;沒有經(jīng)歷過一無所有,就無法理解那種對眼前燈紅酒綠的羨慕與渴求;沒有經(jīng)歷過欺騙與背叛,就無法理解為了得到一切的那種不擇手段。所以石小猛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睚眥必裂賭上了自己的青春、愛情以靈魂,選擇成為了一尊行尸走肉。
我無意宣揚任何一種價值觀,但一個無可否認的現(xiàn)實就是,北上廣,是強者的博弈場,這里奉行地是赤裸裸地叢林法則,力強者勝利,弱小者在掙扎與煎熬之中被碾壓成一個個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作為襯托光鮮的背景而存在。而另外一個事實就是,包括我這樣的成千上萬地有著石小猛這樣出身的人來到了這一座座鋼鐵叢林,在車水馬龍之中看酸了眼睛,仰疼了脖子。
于是我們開始以弱者的心態(tài)打量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