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事實就是這么諷刺,越是成為“神話”的東西,人們越是對其一知半解,也越是對人無益。某種意義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童話般美好、神話般正確的“西話”——西方理論與思想,不正與此類似嗎?
先賢郭嵩燾早在光緒朝早期出使西洋時就贊嘆西方的議院民主、法律公正以及輿論開放。如果僅僅及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他所言非虛。但他接著卻說“西洋一隅為天地之精英所聚”,認為中國“君道”和“師道”衰敗,甚至愿意承認當時西方對中國的攻伐是“以其有道攻中國之無道”,就令人震驚了。而晚晴的內(nèi)政之腐敗與外交之失敗,更使得當時朝野彌漫著濃郁的失敗主義與絕望情緒。曾當過翰林院編修、陜西學政的體制內(nèi)的上層人葉爾愷在給朋友的信中竟然直言:“縱觀中外情形,敢斷言曰中國不亡,必無天理。”汪康年在《中國自強策》中直接開出“藥方”,認為要想在世界中立住腳,“亦惟曰:復民權(quán),崇公理而已。”再后來,在胡適、陳序經(jīng)等人的努力下,西學東漸,終于開始演變?yōu)槿P西化。
毫無疑問,積貧積弱的中國當然可以、也應(yīng)該學習包括西方在內(nèi)全人類的優(yōu)秀治理機制與文化,從而為解決自己的問題服務(wù)。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來看待這一問題。然而,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西方?難道僅僅是為了印證西方的正確性、先進性與神圣性?僅僅為了變得和他們一樣?
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對這樣的問題以“是”來回答。但一百七十年來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學研究的現(xiàn)實,卻不能不讓人懷疑,實際上雖然我們口頭沉默,但行動上已經(jīng)回答:“是!”盡管不是全部,但不少法學學者已經(jīng)自覺或不自覺地跳入了西方話語的陷阱,將西方話語奉為“神話”,寫文章時,不由自主地就是“中國問題+西方經(jīng)驗+中國應(yīng)該學習西方”這未必合乎邏輯的“三段論”;見洋人時,自覺不自覺地就底氣不足、腿軟腰酸,見了洋文就如奉綸音不敢稍疑,甚至于將自己的真實看法捏緊了、藏實了,不敢在洋人面前“獻丑”,或者故意曲解、隱匿己意以取悅洋人,這樣的情況在社會科學界尤其是法學界還少嗎?最終腰桿越來越曲折,腦子越來越糊涂。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2011年10月曾舉辦過一個關(guān)于中國問題的會議,與會者多是中國學者或?qū)W生,但整個會議卻開成了對中國民族政策的批判會。與會的中國人唯恐自己價值不夠“普世”,道德不夠“高尚”,心底不夠“無私”,一個個高姿態(tài)、低水平,爭先恐后地說一些洋人早已胸有成竹但就等著中國人說出口的話。不管是糊涂還是虛偽,反正一個個都千方百計地批判自己,取悅洋人。甚至刨墳掘墓,以一種非歷史的態(tài)度,連中國古代的“皇權(quán)專制”、“沒有個體”都勾出來了,就是不管西方的古代是什么樣,中國的“皇權(quán)專制”究竟是什么(他們的認識并不超出政治宣傳的水準),不知道中國古代只要稍微正常的王朝,其民族政策都比同期的西方高明不少,忘了一部西方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民族分裂、諸侯戰(zhàn)亂的歷史,更不管中國的民族(Minzu)與西方的nation、ethnic是不是一回事,只是一味地對洋人曲意逢迎。腦子糊涂了,立足點站錯了,存有了太多“普世”價值和“先見”(preoccupations),往往會對認識和思考問題構(gòu)成束縛與限制,更難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并對真正同質(zhì)性的問題進行客觀比較。因此,到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次數(shù)越多,“了解”的老少邊窮地區(qū)信息越多,越有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下陷入彀中,為他人提供“情報”,對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危害也可能就越大。
其最可能的結(jié)果就是,一方面堅稱西方神圣,而同時卻并不真的了解西方。而自己的國家、社會與生活,最后也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好像很了解,實際上卻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