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創(chuàng)立背景(1)

影藝的政治 作者:汪朝光


電影誕生于19世紀末,廣受歡迎于20世紀。由于電影的現(xiàn)實性、幻覺性、逼真性及其時空擴展的無限性,電影銀幕展現(xiàn)的大千世界可謂無所不包,對觀眾的影響因而更為直觀與形象。正是由于電影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各界對電影的關注遠遠超過他種藝術形式,并往往越出純藝術范疇之外,而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風俗背景密切相關。電影檢查制度就是這種大背景之下的產(chǎn)物。隨著電影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影響的不斷擴大,各種寬嚴不一的電影檢查制度也在世界各國先后出現(xiàn),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國情的差別,變化著其不同的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本章主旨是透過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濫觴,探討電影檢查制度在中國產(chǎn)生的具體內(nèi)容、實際運作、社會效果及其理論意義,以增進我們對電影此一20世紀最為世人歡迎的新興藝術形式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引起的社會反響之認識,同時亦增進我們對民國社會及社會生活之更為全面的了解。

1896年,剛剛誕生不過一年的電影,漂洋過海,由外國商人帶到了中國,在上海首次放映,被國人評為“開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無穹之秘。如影戲者,數(shù)萬里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何殊乎鑄鼎之像,乍隱乍現(xiàn),人生真夢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觀”。這樣一種新奇的藝術形式,很快引來了國人的興趣與商人的注意。不過十余年的時間,一些大城市中已經(jīng)有了電影的商業(yè)性放映,最初的國產(chǎn)影片也已問世。由于早期電影多為自然風光和人們?nèi)粘I顮顟B(tài)的實錄,而且是來自外洋的新鮮玩意兒,使久浸于傳統(tǒng)藝術形式并且還不大容易邁出國門的國人得以直接領略到外部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引發(fā)了觀眾強烈的好奇心。當時國人對電影的感受以正面為主,推崇看電影“益處狠大,無論那一等人常看,都可以增長許多的知識。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各國的風土人情,即如那名山勝水,出奇的工程,出名的古跡,冷帶熱帶,各種景致,各種情形,至于那開礦的,耕田的,作工的,賣藝的,賽馬的,斗力的,種種事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得見一樣”。

也正因為當時的影片是以自然記錄為主,來自異質文化的沖擊還不大,因此論者將電影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比較后,認為外國電影中“有許多的道理,狠可以勸善戒惡,叫人警醒。余外還有那離奇古怪的片子,也可以開心散悶,人得了閑,時常看看,豈不比聽戲強的多么?中國戲,小孩子們看了,壞處狠多,好處極少,我也不必細說,明白點的人都知道。那些淫蕩不堪的戲,最容易引誘壞了青年的子弟,不用說了。就是那好戲,也不免夾雜著邪說迷信,毫無道理,最能夠錮蔽人心,人能把愛看戲的心,移在看電影上,管保他有益處”。再進一步,該論者甚至認為:“若是說看電影不如聽戲,我敢說他一定是俗鄙不堪的人,他那程度還夠不上呢。”如今看起來,這樣的議論的確不無偏頗之處,但卻反映了當時一些人(實為部分知識分子)對電影的好感,不似過去動輒視外洋玩意兒為“奇技淫巧”而予以鄙薄。

有意思的是,清皇室自始即對電影放映表現(xiàn)出較為開明的態(tài)度。1904年為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祝壽,及1906年端方自外洋考察憲政回國時,都曾在宮中“放電影自娛”,而且兩次均因電機故障,發(fā)生炸裂,后一次還使在場的通判何朝樺等人因此喪生,但此后宮中放映電影并未因此種“不吉利”而被禁止。但是,正是對電影的這種認識,反映出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潛含的對于道德教化的期待,而一旦看電影不再有他們期盼的“益處”時,隨中西價值觀和文化觀的差異而至的沖突就不可避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