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目
1.文化到底是什么?
2.文化的最終目標;
3.中國文化的特性;
4.中國文化的弊??;
5.近三十年的進步;
6.當前的文化隱憂。
我歷來認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華宅美食,而是與高人相晤。但是,科學高人們總是極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暢敘。為此,我要再一次感謝澳科大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機會。
與這些科學家不同,我這次獲頒的是“榮譽文學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講也就推不開文化的話題了。但是在這里我首先要向科學家們叫幾句苦:講文化,看起來好像比你們講科學容易,其實并不。原因是——
第一,科學有定量定性的指標,文化沒有;
第二,科學有國際標準,文化沒有;
第三,科學家很少受到非專業(yè)的評論,但在當前中國文化界,非專業(yè)的評論者在人數(shù)上是文化創(chuàng)造者的幾百倍,在言論上都非常激烈。
這三個原因,已經(jīng)造成文化話語的煙霧迷茫。本來,社會轉(zhuǎn)型的終極目標是文化轉(zhuǎn)型,但是,正當社會各部門紛紛向文化求援的時候,原來處于滯后狀態(tài)的文化領(lǐng)域反過來充當起了老師。結(jié)果就產(chǎn)生了一系列反常現(xiàn)象,例如,最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卻推崇起復古文化,最需要科學理性的時代卻泛濫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愛救災的時代卻風行起謀術(shù)文化,最需要發(fā)掘人才的時代卻重揀起咬人文化……,等等。正是這些反常的文化現(xiàn)象,使國際間和我們的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更多的誤讀。
這種誤讀的后果是嚴重的。
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F(xiàn)在的中國就像一個巨人突然出現(xiàn)在世界的鬧市區(qū),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從遠方走來,也看到了他驚人的體量和腰圍,卻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氣,于是大家恐慌了。闡釋中國文化,就是闡釋巨人的性格和脾氣。如果我們自己的闡釋是錯亂的,怎么能夠企望別人獲得正見?
有一個對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國發(fā)動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本來國際形象很不好。但是,當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斷感動世人,情況也就發(fā)生了變化。中國在世界上,并沒做過什么壞事,卻為什么反而一直被誤讀?
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
但是,我們對此也不必沮喪。既然問題出在文化上,我們也就可以比較完整地思考它一下了。
1.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們?nèi)绻睫o典、書籍中尋找“文化”的定義,一定會頭疼。從英國學者泰勒(E.Burnett Tylor,1832-1917)開始,這樣的定義已出現(xiàn)兩百多個。那兩百多個定義,每一個都相當長,我敢擔保,你們即使硬著頭皮全部看完,還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請記住,沒有邊界的國家不叫國家,沒有邊界的定義不是定義。
文化定義的這種毛病,讓我想起了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A.Lawrence Lowel,1856-1942)發(fā)出的嘆息: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定義它,這就像要把空氣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無處不在。
文化確實很難捉摸。因此,我們傳媒在講述文化的時候,也只是說它有可能發(fā)揮的效果,如“凝聚力”、“軟實力”、“精神家園”等等,都是比喻,至于文化本身是什么,還是沒說明白。近來又有不少地方把文化等同于“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這又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因為文化中那些最經(jīng)典、最高尚的部位,早就在千百年前就完成“創(chuàng)意”,更難以變成“產(chǎn)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