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雙十節(jié)閱兵”也許是何應欽宦海生涯的最頂峰,從這以后,如日中天的何總司令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老何之所以倒霉,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此時的聲望過高,已隱隱地對蔣委員長構成了威脅。但其中還有一個導火索——在年底的“整編會議”上,何應欽提議把陸軍總司令部遷移到北平。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黃埔系將領的支持,使得蔣介石覺得“何婆婆”有另立山頭的企圖,所以當機立斷,撤銷陸總司令部、改派陳誠接替參謀總長,并且把何司令準備帶到北平的精銳部隊統(tǒng)統(tǒng)打發(fā)到東北去了。
于是,1946年,何應欽只好帶著老婆和五個隨從“出國考察”。在美國住了一年多,何家老兩口別的沒學會,卻雙雙昄依了基督教,并從此成了虔誠的基督徒……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1945年10月10日,就在傘兵部隊參加南京“雙十節(jié)閱兵”的這一天,國民黨和共產黨在重慶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雙十協(xié)定”。
事實上,在這之前,蔡智誠他們已經(jīng)知道毛澤東主席到了重慶,正與蔣介石總裁一起商討國家大計。當時,大家都對談判的進程十分關心,都盼望著國共雙方能夠談判成功,盼望著劫后余生的中國再也不用打仗。
在進行和談的那段時間里,南京四郊的槍聲依然沒有中斷。國民黨軍和新四軍2師(羅炳輝部)在蘇南地區(qū)多次發(fā)生武裝摩擦。剛開始,新6軍和74軍都不知道如何對付游擊隊,幾次沖突都吃了虧。湯恩伯(京滬衛(wèi)戍區(qū)司令)頓時火大,緊急起用汪偽政府的“首都警衛(wèi)軍”,并且以這幫“清鄉(xiāng)專家”為主力,實施突擊掃蕩,這才把溧水和句容地區(qū)的共產黨武裝打跑了。[1]
當時,傘兵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擔任南京江浦方向的偵察警戒。10月底,先前十分活躍的新四軍逐漸銷聲匿跡,失去了蹤影,南京城周圍也顯得太平了許多。于是,三支傘兵隊就奉命返回昆明基地進行休整。
臨離開南京之前,蔡智誠又去了趟何公館,向何縱炎先生道別。“何幺叔”問他今后有什么打算,小蔡回答道:“準備回學校繼續(xù)念書。”何先生就說很好很好,還說“回去勸勸你家老爹,社會形勢變化了,腦筋不要那么死板……”,蔡智誠這才知道父親與何家兄弟鬧翻了。
事情是這樣的。1945年,蔡智誠的父親蔡式超在貴州郵政儲金匯業(yè)局分管郵政儲蓄業(yè)務。這時候,通貨膨脹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嚴重,面對嚴峻的形勢,銀行系統(tǒng)采取了應對措施:一方面努力吸納社會存款、另一方面盡量減少對外放款??墒?,就在蔡式超竭盡全力推行“愛國儲蓄”、“有獎儲蓄”、“節(jié)約建國儲蓄”的同時,何縱炎等人卻依然肆無忌憚地大量放款。
抗戰(zhàn)勝利之后,政府高官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成立了成百上千家“實業(yè)公司”,這些公司打著“農業(yè)補助”、“恢復制造”之類的“民生”旗號,申請的全都是低息,甚至無息貸款??墒聦嵣?,他們一拿到錢就去采購物資、囤積商品,沒有一分一厘用于實業(yè)建設。這樣一來,少數(shù)有權有勢的官僚借著“接收”的機會大發(fā)橫財,而市場物價卻直線飆升,通貨膨脹的勢頭再也難以抑制。
為了這件事,蔡式超多次與何縱炎發(fā)生爭吵,但始終不見成效。1945年10月,蔡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從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這段時間里,貴州儲匯局的放款金額達到了創(chuàng)記錄的120億法幣,而該局在1944年全年的存款總量也不過400億而已。老蔡先生再也按捺不住,當即在墻上貼了一張告示,宣布與何家兄弟斷絕往來,然后掛印而去,回遵義老宅睡大覺了。
就這樣,蔡何兩家從此中斷了私交。以后,蔡家人留在故鄉(xiāng)自食其力,何家則移居到了海外、繼續(xù)發(fā)展和發(fā)財。
1945年11月,蔡智誠回到昆明。
這時候,昆明城里的氣氛十分緊張。因為就在前不久,國軍嫡系精銳在杜聿明的指揮下用武力解決了滇軍警衛(wèi)部隊,把“云南王”龍云趕下了臺。
龍云是蔣介石的拜把兄弟,18年來,云南地面上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行政都由他說了算??箲?zhàn)時期,不僅中央嫡系不敢招惹龍主席,就連美國人也要對這位土皇帝禮讓三分。當?shù)鼐觳粌H敢揍中央軍,就連軍統(tǒng)特務也敢抓;地方保安團在路上設個關卡,國軍過去要收費、美軍過來也要交錢,真是在老虎頭上拔毛的角色,實在霸道。
于是,抗戰(zhàn)剛結束,蔣總裁就對“龍大哥”下了手。他先把滇軍的四個軍調到越南去受降,然后指派第5軍(軍長邱清泉)對昆明城里的幾個警衛(wèi)團實施突襲,再把龍云弄上飛機、送到重慶去當了個有名無實的“軍事參議院院長”,從此軟禁了起來。
“昆明事變”的總指揮是杜聿明,而杜聿明的臨時指揮部就設在昆明崗頭村的傘兵總隊司令部。在此次“戰(zhàn)役”中,傘兵部隊的任務是擔任總預備隊,由于行動進展比較順利,這支預備隊最終沒能派上用場。
蔡智誠他們沒有趕上“昆明事變”,但大家對事變的后果卻有著深刻的印象——昔日趾高氣揚的滇軍軍官如今已變成了落翅的鳳凰。國軍巡邏隊只要遇到云南口音的官員和商人就進行盤問搜查,稍有不順,抬手就是一巴掌、張嘴就是“老滇票,真混蛋!”
“滇票”是龍云發(fā)行的云南貨幣,原先比法幣堅挺,可如今已經(jīng)宣布取締,成了一堆廢紙——這時的云南人就和他們的紙幣一樣,不再值錢了。
不過,在1945年11月份的昆明,社會輿論最熱鬧的話題依然是《雙十協(xié)定》。這個協(xié)定其實并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措施,但從內容上看,國共雙方一致贊同“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通過“黨派平等合作”的途徑“建設獨立自由和平的新中國”,同意整編軍隊、削減武裝力量……這讓許多人對未來的和平充滿了希望。
到了11月中旬,《新華日報》公開發(fā)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幾乎所有的報刊都轉載了這篇詩作,一時間,昆明各界文人政客紛紛唱和,有贊揚的也有反對的。蔡智誠雖然不太懂得詩詞,但也覺得這篇《沁園春》寫得很有氣勢——以往印象中的“流寇首領”居然能有這么好的文采,實在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可是,一些敏感的人卻從這篇詩詞里讀到了另外一種意味。
《沁園春·雪》所表現(xiàn)出來的桀驁自負和鋒芒畢露,顯示了毛澤東是一個不愿意屈人之下的政治領袖;而蔣介石則同樣是個權利欲望極強的鐵血梟雄,他連自己的副手都要提防、對自己的把兄弟都不肯放過,更惶論與敵對勢力握手言和了——當這兩個人同時站在政治角逐場上的時候,內戰(zhàn)肯定是無法避免的。
因此,《雙十協(xié)定》簽訂之后僅僅一個月,在傘兵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共識:“放棄和平幻想,做好戰(zhàn)爭準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隨后的“整編退役”活動中,陸軍突擊總隊沒有削減任何一名軍官。
當時,蔡智誠也認為和平的希望十分渺茫。在他看來,達成“和平”的唯一途徑是國共兩黨都放棄對軍隊的領導權,真正實行“軍隊國家化”——而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街上依然還有人努力地呼喚著“和平”,真心地期盼著“民主”和“自由”的到來——這些人大多是象牙塔里的學生。
在昆明,熱衷于“和平民主運動”的學校主要是西南聯(lián)大以及云南大學、聯(lián)大附中和昆華女中,因為這幾所學校里“民盟”的教師比較多,經(jīng)常舉辦一些討論會和演講會。蔡智誠曾經(jīng)去旁聽過幾次,發(fā)覺他們除了批評和責備,并沒有提出什么可行性的意見,所以漸漸地就不再去了。
雖然離開校園的時間并不長,但一年多來的經(jīng)歷,特別是在南京時期的所見所聞,已經(jīng)使蔡智誠明白了政客們都是些什么樣的東西。他不相信上層官僚會因為幾句理想主義的空談就放棄自身的貪婪,更不相信一紙?zhí)峋V要領的“雙十協(xié)定”就可以限制個人私欲的蔓延。蔡智誠認為,只有權力才能夠制約權力、只有武裝才能夠解除武裝——可是,怎樣的機制才能讓權力和武裝得到合理的運用?什么樣的措施才能使國家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他百思不得其解,始終找不到答案。
在這個時期,陸軍突擊總隊的領導層進行了一些調整,最重要的變化是原先的李漢萍司令調走了,由“軍政部戰(zhàn)車兵處”的處長馬師恭少將接任傘兵部隊的指揮官。
馬師恭是黃埔一期生,陜西人,與杜聿明既是同學又是同鄉(xiāng),資格老,面子也大。他一上任就大搞論功行賞,傘兵隊許多人的軍銜都升了一級,劉農畯中校成了上校,姜鍵少校升了中校,就連蔡智誠上士也變成了蔡智誠少尉,大家都很高興。
其實,剛開始,蔡智誠并不愿意當這個少尉。這倒不是因為他清高,而是由于上級有規(guī)定:具有青年軍背景的士兵可以申請退伍,而在冊軍官則必須繼續(xù)服役。蔡智誠是從青年軍207師過來的,如果照舊當上士,他可以回浙江大學接著讀書,可一旦成了少尉,他就只能留在軍隊里了。
讓蔡智誠決定繼續(xù)服役的原因是一張布告。那布告上說,傘兵部隊計劃挑選一批文化程度高、英語基礎好、有培養(yǎng)前途的軍官參加“留美預備班”,先在國內集中培訓一年,然后送到美國空軍學院進修三年——這個消息給了蔡智誠極大的鼓舞。一直以來,他都心存“建設高素質軍隊”的美好愿望,他覺得,如果有機會到美國的軍校去學習,一定可以在那里找到“使權力和武裝得到合理運用”的好辦法。
11月份,參謀處宣布了“留美預備班”的大名單,名單上總共有四十多個人,而最終能夠到美國軍校進修的卻只有16個名額。這意味著預備班的學員有一大半將會被淘汰,競爭十分激烈。在這些“預備留學生”中,蔡智誠的資歷是最淺的,他的同學中不僅有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有屢立戰(zhàn)功的抗戰(zhàn)老兵,還有他的上司劉盛亨分隊長,而班上資格最老的學員是總隊參謀一科的少??崎L鐘漢勛。
蔡智誠知道,要想在這些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行。
“留美預備班”的校舍設在昆明北校場,也就是先前的青年軍207師機炮大隊的訓練基地。年初的時候,蔡智誠曾經(jīng)是這個地方的“少尉教員”,年底回來的時候卻又成了“少尉學員”,而且這兩次的少尉肩章都是嶄新的——世事真是難以預料。
選擇北校場作為預備班的校舍,是因為這里距離西南聯(lián)大比較近(聯(lián)大校址在昆明市西北,今云南師大附近)。
“留美預備班”的基礎課程當然應該以英語為主,除了學習語法、鍛煉聽寫、翻譯作文之外,還要了解美國的社會情況和生活習俗。受聘給軍官們上課的是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這些從美國回來的大知識分子都有股子美國派頭,走上講臺,剛解釋幾個單詞就開始批評時弊,從鄉(xiāng)長罵到總長、從上士罵到上將,用中文罵了再用英文罵,罵夠以后,摔門就走了。
面對著同一個中國,在國民黨的眼中是“江山如此多錢”(出門搞“接收”、處處能發(fā)財),在共產黨的筆下是“江山如此多姣”(語出毛澤東《沁園春·雪》),可到了教授的嘴里就成了“江山如此多黑”,簡直一無是處。
[1] 順便說一下。汪偽政府的“首都警衛(wèi)軍”是偽軍的精銳,下轄三個師,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比較高,有“清鄉(xiāng)專家”和“支那第一軍”之稱。他們在日本投降后沒有被繳械,而是直接受“陸總”的指揮,后來,偽警1師被編入74軍51師(即整74師51旅),警2師則被編入74軍57師(整74師57旅)——所以,被消滅在孟良崮的整編74師的官兵并不全都是“抗日英雄”。
當然,共產黨這邊也有類似的情況——警3師師長鐘健魂(解放后曾任上海鐵路局副局長)對國民黨的改編方案不滿,于是率領一個團投奔了新四軍2師,后來,這七個連被編入華野7縱55團(該團的1營有紅軍底子),從而使55團一舉成為7縱的頭號主力。而這個7縱55團,就是后來的11縱31旅91團、解放軍29軍85師253團——也就是在金門島被國民黨軍吃掉的徐博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