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周:將曾經(jīng)的苦難與自己剝離

活出生命的喜悅 作者:馬克·尼波


所謂明辨是非——

就是將非我所屬之物,

慨然放手。

——托馬斯·基廷神父【注釋】

【注釋】天主教特拉普派神父(1923——),是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的締造者之一。

我很容易,過度沉浸在情緒和角色中,被自己的感受所左右:

我很憤怒……

我離婚了……

我情緒低落……

我是個失敗者……

那么,除了困惑與悲傷,我就一無所有。

雖然,用我們奮斗或抗爭的對象,去定義自己的屬性,非常容易,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無論在何時,內(nèi)心的感受如何,我們都不僅僅是自身感受、角色、創(chuàng)痛、價值、責(zé)任或野心的載體。我們不該讓自身的經(jīng)歷,損耗真正的自我。

實際上,恰恰相反。這一點上,我常常想起米開朗基羅,想起他是如何進行雕刻的。

他總是說,自己在未琢磨的石塊上,就已然看到了完成的雕塑。

而他的工作,是剔除那些多余的部分,釋放早已存在的、等待被解放的美麗。

心靈上的明慧,也是如此。面對自己時,將經(jīng)受的那些苦難,與自身剝離開來。整個的過程,不過是剔除冗余的部分——那些不屬于我們的東西。去找尋和釋放,已然等待的心靈的模樣,那是早就完成了的雕琢,在我們的內(nèi)心,靜靜等待著被發(fā)現(xiàn)。

自我實現(xiàn),歸根結(jié)底就是這樣的過程:無論是內(nèi)心還是外在,我們遭受的種種苦難,都是上帝的斧鑿,讓我們與生俱來的美麗,赫然綻放。

覺醒喜悅

靜坐,呼吸,感受自身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與困難;

呼吸,讓這些困難離你而去;

深呼吸,接納隨之而來的寧靜,那是你靈魂的表皮,等待它長成。而后,鑿去你情緒中的多余之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