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文典:我狂亦即我存在(3)

民國底氣 作者:王學斌


正是在陳獨秀這位人生導師的指引下,劉文典由一個懵然無知的青年變成激進愛國的戰(zhàn)士。此后幾年,劉加入同盟會,主持革命報刊、參與革命暗殺、組織武裝起義、發(fā)起新文化運動,成為一名功績卓著的老革命。也正由于這段輝煌的經歷,劉文典才得以在同蔣介石“發(fā)飆”時挺起腰桿、底氣十足。

命運無常,人生難測。五四之后,陳獨秀繼續(xù)為革命事業(yè)東奔西走,其間也犯下不少錯誤,走過許多彎路。而劉文典則漸漸遠離政治、一心學術,成為象牙塔里的“得道高僧”,寫下了許多傳世巨著,二人似乎沒了交集,不再往來,成為兩條平行線。

不過,劉文典內心深處一直惦念著這位恩師。1942年5月,陳獨秀病逝于四川江津。得知此噩耗后,劉文典深深地嘆道:“仲甫是個好人,為人忠厚,非常有學問,但他搞不了政治——書讀得太多了!”知師莫若徒,劉此言頗有幾分道理。

歷史又往往存在一些不可捉摸的巧合。陳死后,其遺骸歸葬于安慶北門外大龍山麓,而1958年去世的劉文典的墓葬就在安慶懷寧高家山上,兩座墳墓相距不過幾公里。

劉文典的第二位“狂”師傅——清末民初的傳奇人物劉師培。

劉師培,一個備受后世爭議的人物,其人其事本書已有專文,故不再贅述。關于“二劉”是如何相識的,不妨聽聽劉文典的自述:

這個中學校就其實際說來,竟是一個排滿主義的傳習所。請了一位排滿排得最厲害的經學大師來當教員,這位先生是現(xiàn)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鴻儒,經學、小學、文學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就連比起余杭章先生來,也只能說是各有所長,難以分他們的伯仲。我那時候正是抱著“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的思想,在學校里“談”排滿“談”得最起勁,做國文那就不用說了,地理、歷史、倫理的課卷上總硬要扯上幾句排滿革命的話,所以這位先生也就最得意我,叫我到他家里去讀書。他教人的方針只有八個字,就是“寢饋許書,鉆研蕭選”。我初見他的時候,他就問我對于這兩部書用過功沒有。我說我全然不曾看過,他就先這個教我。這時候學校里的功課不完備極了,教英文的是個洋行小鬼,教數(shù)學的也不大高明,至于物理、化學、生理、博物、音樂等類的功課,竟是時有時無。歷史、地理也是這位國文先生代授。他講起歷史來,只顧搜羅許多的異說,并沒有什么統(tǒng)系,編上古史竟用起羅泌的《路史》、馬驌的《繹史》的辦法,講到畢業(yè),中國史才講到秦。講地理也是“……考”“……說”居多,要不是歷史、地理的專家,難以得著益處。所以可學的惟有國文,其余的功課要學也是無從學起。我于是拿立主意,委務積神的專學國文了。從此就和近世科學完全脫離關系,硬著心腸去“抗志慕古”,這位先生也就越發(fā)賞識我。

“二劉”從此惺惺相惜。劉文典于是遵循古時拜師的路數(shù),準備禮金,三拜九叩,成為劉師培膝下的得意門生。如果說,陳獨秀是現(xiàn)代體制意義上的公共課老師,那么劉師培則仍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師傅,除去每日的大課外,劉文典還可以享受“小灶”,單獨赴劉師培家中聆聽教誨。劉文典從這位“狂”師傅身上學到的“狂”氣更多的是來自于學術方面。在劉師培的悉心教導之下,劉文典打定了“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讀”的信念,不但做起文章來要“追效昔人,示其稽古”,就是平常寫起字來,也故意寫得古古怪怪的,表示他懂得“古”。譬如“劉文典”這三個字,“劉”字不見《說文》,是不寫的,定要寫作“鎦”字;“典”字的古義從竹,便硬要加上個竹子頭。同時他又敢于疑古、敢于否定前人,注重個人學術風格的塑造,逐漸打下了扎實的國學根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